●本报记者 张风
2018年4月,白城日报社编辑郭春启担任通榆县兴隆山镇交格庙村驻村第一书记。从此踏上了他的驻村扶贫之路。
交格庙村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自然灾害多发,加之村民观念陈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多年以来一直被贫穷困扰。在白城日报社包保扶贫之初,该村村民794户2063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8户,贫困人口425人。
经过包保部门和郭春启等历任第一书记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在交格庙村成立了养殖、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对社员进行技术、资金、市场信息支持,使养殖户、种植户的收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截至目前,全村推广新型膜下滴灌156个单元,灌溉面积达1404公顷,为提高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此外,还修建水泥路7.2公里,新植林721公顷,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还实施了信息网络进村入户工程。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通过土地确权、易地搬迁、土地复垦等,加强了土地资源管理,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保障。今年年底,风电占地共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6万元收益;土地复垦面积将达到150余公顷水田,预计明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75万元收益。
扶贫工作不仅仅要让贫困户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幸福,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信心,这就需要扶贫干部们工作更加细心、更有耐心与爱心。驻村工作以来,郭春启一直秉持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原则。随着交格庙村易地搬迁、各项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都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楼房里,经济条件也大有好转。
为了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郭春启向单位协调资金4万元,给村里建设了文化长廊,并组织协调了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其中包括播放电影、组织村民扭秧歌、打篮球等。他还经常帮助村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些村民刚刚住进楼房,对楼房下水道的使用不是很熟悉,有时出现下水道堵塞的情况,郭春启会主动前去帮助疏通。帮助贫困户办理银行卡、查询低保金、带贫困户到医院看病等,对于郭春启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就这样,郭春启不但成了交格庙村村民的主心骨,更成为了他们的亲人。
驻村以来,郭春启还认真开展党建工作。他积极参加和组织各项学习和活动、完成上级党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利用“e支部”“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学习。同时,由白城日报社捐资,通榆县包保领导协调,当地企业支持建立的“爱心超市”也在交格庙村正式开始运行,目前已经筹集到现金1万元、白酒30箱、大米1000公斤。
郭春启还积极宣传市、县有关大病兜底、大病救助和两免一补等医疗教育政策,并在包保单位和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协调下,对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易地搬迁户等人进行帮助和救助,使他们在医疗和子女上学等方面得到了应有的救护和帮助。白城日报社还投资5万元帮助兴隆山镇和交格庙村建立了网站,加大推介当地特色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交格庙村距离白城市有175公里之遥,郭春启驻村以来就严格坚持执行驻村制度,坚持在村吃住,坚持“五天四宿+星期六、日轮休制”。赶上工作忙时,他甚至一个月都不能回家。军人出身的郭春启,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看着交格庙村的贫困户们逐户脱贫,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郭春启从心里感到高兴,觉得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