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的活化石,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技艺的保存和发展,更是代代相传中,人们对生活方方面面记忆的传承。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白城非遗资源,本报自即日起开设《讲述非遗故事 传承非遗文化》专栏,集中展示我市优秀的非遗保护成果和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市民一同触摸白城绵延不断的精神脉络,助力提升白城文化软实力。——编者
在洮南市丛翠莲缝绣工作室内,墙上整齐的挂着几十幅精美的绣品,这些绣品体现了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四季风景、北方民俗等,无论刺绣的人物、动物,还是仙人仙境及民俗画,都活灵活现,楚楚动人,让人耳目一新。看着这些绣品,丛翠莲既骄傲又感慨,她告诉记者,她五六岁就跟着姑奶奶学刺绣,是丛氏刺绣的第四代传承人。
丛翠莲是洮南刺绣的领军人物,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员,吉林省旅游产品设计协会会员。她兴趣广泛,喜欢绘画、刺绣、剪纸、粘贴。她为自己起笔名为“婧霞”,寓意就是“女子有才能,大器当晚成”。在她20岁下乡当知青时,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那里的农民画家具,为农业科技展画幻灯片,画那里的青山绿水,宣传那里的风土人情,多次参加由文化馆举办的美术书画展并获奖。五年的农村生活和经历为她日后的艺术创作打造了深厚的根基,也增强了她追求艺术的决心。
1999年,她走进了下岗女工的行列。这给她重新创业提供了机缘。于是,她刻苦钻研刺绣技艺,广泛收集民间艺术珍品,并虚心向老艺人请教。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她将传统刺绣针法、色彩、图案融入现代文化之中,吸收各家之长,大胆创新,创造出了手工缝绣画,既有装饰性、又有使用价值,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缝绣说起来容易,事实上绝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超常的耐力,一幅作品少则七八天,多则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丛翠莲的代表作品《十二花神》就花费了她一年的时间,作品长2米,宽1.2米,画面上的12位花神形态飘逸、栩栩如生。她的另一幅作品《金陵十二钗》在白城市第三届生态旅游节上获一等奖,并被选送到澳大利亚文化节上展出,得到了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人的一致好评。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她的作品在2010年8月被列入白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于2011年11月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1月,丛翠莲被吉林省文联、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文化艺术突出人才”荣誉称号。丛翠莲说,目前,她正在教几个喜欢手绣技艺的徒弟,自己的儿子也在学,传承问题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