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军 文/摄
“青春如火,热情奔放;青春如水,激情荡漾;青春如歌,旋律豪放;青春如花,恣意绽放。”这段洋溢着无限激情的话,是王英伦写在扶贫日记上的励志语言,也是他躬身践行的例证。在通榆县鸿兴镇花园村,一提起王书记,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他们会心的笑容是对王英伦最好的赞誉。驻村以来,王英伦用一串串体现温度的数字,一件件彰显温暖的实事,谱写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赞歌。
王英伦2010年7月在延边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通榆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工作;2015年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瞻榆镇东升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6年任鸿兴镇花园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履职尽责,真情帮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驻村脱贫攻坚曲。2018年2月,王英伦被通榆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标兵”称号;2019年4月,被通榆县委、县政府授予“五一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10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为他颁发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嘉奖。
自荐要求去驻村
2015年5月,王英伦得知通榆县委、县政府要在县直部门中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和薄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和薄弱村改变贫穷和落后现状,他主动找到经开区党工委,自荐要求到贫困村去工作。他说:“我虽然没有农村工作经验,但我有信心能干好工作,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干工作的,我可以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积累……”2015年7月,王英伦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瞻榆镇东升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6年1月,因工作需要,调整他任鸿兴镇花园村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他驻村扶贫工作的序曲。
精准是最低标准
花园村幅员面积2020公顷,共辖2个自然屯,总户数240户、783口人。通榆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精准”,首先必须做到精准填写贫困户需求调查表和扶贫手册。为做好基础性工作,王英伦拿着表册走进贫困户家中,对需要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逐户走访,由于正值农忙时节,只能在早晚入户。经常是早晨4点左右就开始入户走访,当贫困户去种地时,他又回到村部仔细整理记录的情况。晚上贫困户回家,他又带着表册开始了又一轮的走访记录。每天都忙到深夜,他才匆匆返回村部整理入户记录。有的贫困户不配合他的工作,有时有问没有答,有时所问非所答,还有的干脆不回答,认为他做的都是表面文章,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和改变。就这样,脱贫攻坚工作最艰难的考验到来了,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入户谈心。赶上村民正在干农活,他就帮着边干、边谈、边问。为了真正做到精准识别,弄清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一户就走访四五次,一轮走访就要十几天的时间。在村里工作的同事看到他整天忙于走村入户,有时饭都顾不上吃,水也顾不上喝,就对他说:“贫困户的基本资料都是我们调查的,基本上是准确的,你没必要挨家挨户走,照着填就行了。”王英伦说:“我是驻村第一书记,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是第一要务,精准是最低标准,不能马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接下来是建档立卡。为能够高标准完成建档立卡工作,他起早贪黑的工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他每天都在电脑前工作到深夜,直到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扶持对象精准了、项目安排精准了、资金使用精准了、措施到户精准了、贫困家庭的脱贫需求实现了,脱贫成效也就显现了。
2019年,是通榆县脱贫攻坚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部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贫困户档案是体现脱贫成效的基础。按照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开始重新整理贫困户档案及村级材料档案,充实档案内容,完善各项指标佐证材料。2019年4月,鸿兴镇抽调各村第一书记、文书等组成鸿兴镇脱贫攻坚核查组,对鸿兴镇所有村的贫困户档案及村级档案进行重新整理,花园村作为鸿兴镇档案材料样板村率先开始工作,对全村64户贫困户进行重新走访,搜集照片及各种佐证材料,完善2016年至2019年脱贫攻坚各项档案材料。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花园村贫困户的各项材料全部按规定整理完毕,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镇规范贫困户档案起到了样板作用。
克难是最优美的旋律
合力推进花园村基础设施建设。花园村要对村部的文化广场、道路等进行绿化、亮化,但建设资金一直没有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几次跑镇里汇报,但由于项目资金紧张,一直没有筹措到位,眼看着惠民工程无法实施。王英伦连夜整理了一份汇报材料,将这一情况汇报给通榆经开区党工委。2016年4月,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实地调研,决定筹措资金10万元,帮助花园村购买树苗2000株、路灯6盏,用于花园村道路、文化广场绿化、亮化建设。2016年12月,花园村文化广场、道路绿化亮化如期完工,如今每天晚上村民都会聚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下象棋,孩子们快乐地玩耍着……
2016年初,花园村计划修路3公里,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可修路资金还有60万元的缺口没有着落。虽然几次协调县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帮助落实,但一直没有结果。王英伦积极向经开区党工委进行汇报并寻求帮助。经开区党工委得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带着王英伦多次协调交通局等相关部门,最终解决了剩余的资金缺口。当年10月末道路竣工通车。
2017年初,借助“三帮扶一推动”活动的机会,王英伦向经开区党工委汇报了花园村美化绿化工程计划以及资金不足的问题。经开区党工委高度重视,并决定扶持花园村购买绿化树苗,于4月21日组织经开区所有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花园村开展义务劳动,在道路两侧栽种绿篱800米。不仅让村民看到了帮扶单位是真心帮扶,还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感情,圆满地完成了花园村的美化绿化工程建设。
2018年初,为响应鸿兴镇党委、政府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提升和改善花园村景观面貌,王英伦协调经开区为花园村解决彩砖4810平方米、条石1155米、路缘石3902米、路灯50盏。随着收尾工程的结束,花园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道路两侧干净整洁的彩砖路肩与崭新明亮的路灯相互辉映。
2019年,通榆县开展“六清”环境整治。王英伦和花园村“两委”在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出动铲车、钩机、翻斗车等机械,提前在村民微信群进行宣传,由花园村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跟随铲车作业,仅用4天时间就将全村历史遗留的19户土房全部铲平,土墙34476延长米也全部推完,工作难度和环境整治力度很大,整治效果非常明显。
改善办公条件。入村开展工作后,他发现花园村没有办公电脑,这对于今天的无纸化办公要求多有不便。他曾想过把自家的电脑拿来办公,但村里领导不同意。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他想到了求助经开区,向经开区领导汇报了情况。2016年6月,经开区为村里送去两台电脑。2017年7月,经开区又送来一台大型打印机和两台电脑,帮助花园村改善了办公条件。不仅方便了平时各项工作的展开,也为花园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保障。
多方争取项目。2017年7月,王英伦得知省健康教育中心正在挑选贫困村落实健康促进项目,于是积极联络,多方协调,经县疾控中心领导实地考察,最终将该项目以最高限额落地花园村,共计10万元,包含文化广场户外健身器材、广场舞音响、休息长椅和垃圾桶,并将主干道两侧砖围墙进行粉刷,用于宣传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等知识,还为村健康小屋增添电视及初级检查医疗器械。目前,所有的设备和医疗器械已经全部到位,村民们在茶余饭后也有了活动的去处。
真情帮扶。在驻村工作中,王英伦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走访,嘘寒问暖,及时帮助贫困户所急所需。多次为每户贫困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解决贫困户生活所需。
春天时,他挨家挨户走访,宣传今年的新政策,和村民聊家常,探讨种植结构及粮食行情。走访时,他得知宋占奎和宋国华家庭困难,加上去年受灾,连买种子的钱都凑不齐,王英伦为每家解决半公顷地的玉米种子,解了燃眉之急。贫困户李青和老两口年纪大,走路困难,夏天下雨时,院内由于地势较低,道路上的积水经常倒灌到院里。王英伦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想办法解决,自掏腰包雇车买土,将路肩、下道路垫高,方便李青和老两口出行。秋收后,由于近年农产品价格较低,他又为贫困户卖不出去的绿豆做宣传代言,打开了销路。入冬时节,为了帮贫困户增加收入,他在经开区的微信工作群里为贫困户卖豆包打“广告”,还亲自从花园村拉着一袋袋豆包送货上门。
2017年快要入冬时,花园村有6户贫困户无力筹集危房改造款,不能进行危房改造,随着天气转冷,施工期马上就要过去,王英伦心急如焚。于是,他回到经开区向党工委和管委会的领导汇报。经开区党工委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重视,马上与包扶企业吉林徽商特种电缆有限公司进行沟通,得到了该公司的热情援助,出资近11万元,一次性解决了这一难题。入冬前,6栋房屋全部建设完成,贫困户在春节前都高兴地搬进了新家。
点滴之爱,汇聚浓情。驻村以来,王英伦自掏腰包几千元,用于解决贫困户生活难题,一次又一次为贫困家庭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他用真诚和爱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也以实际行动为他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此刻,他还在思量着、谋划着,正在用心弹奏一曲脱贫攻坚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