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赏析]
李峤是唐代诗人,曾经做过宰相,能诗善文,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被称为“文章宿老”,学者争相模仿、取法。李峤是咏物诗的大家,写过120余首《杂咏诗》,均为五律,每首以一字为题,歌咏一物,如《日》《月》《江》《舟》《屏》等,多用典故,带有类书的性质,可供童蒙学习诗律、积累典故之用。后来流传至日本,在平安时代成为贵族及士族阶层重要的幼学读物。
《风》也是一首咏物诗,但并非《杂咏诗》中的一首,相比而言,因未用典故,多用描写,轻浅易懂,对仗工整,更适合儿童记诵。风是我们习见的自然现象,本质是空气的自然流动。秋叶黄落,春花绽放,本是自然界气候变化带来的新陈代谢现象,但因其中往往伴随着北风的呼啸和东风的轻拂,似乎也就被当成了风的功劳。所以诗人说风能吹落“三秋叶”,也能催开“二月花”。我们仿佛能看到北风摧枯拉朽,木叶簌簌而落,春风化育万物,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风能催陈迎新,功莫大焉。
如果说前两句说的是风的“内功”,那么后两句说的就是风的“外家功夫”。风吹过水面,小则泛起涟漪,大则卷起千尺波浪,滔滔冲天;风吹入竹林,初则沙沙作响,继之以万竿倾斜俯仰,宛如荡起层层绿浪。千尺之浪,万竿之斜,以夸张的方式,写出风的巨大威力。
这首诗更像一则谜语,四句诗构成谜面,隐而不露,旁敲侧击,不着“风”字,却暗含“风”意;标题则揭示出谜底。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