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孙玉伟)今年年初以来,白城市农业农村部门突出“五强化五确保”,严格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各方责任,落细关键措施,使各项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全力保障我市畜牧业生产安全。
强化部署推动,确保细化实化具体化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防控任务,压实防控责任。印发了《白城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及畜禽屠宰监管工作方案》《2020年白城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2020年白城市免疫无口蹄疫区监测净化实施方案》等部署性文件,围绕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积极组织开展好畜牧领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畜禽生产,稳产保供两手抓、两不误。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围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畜禽产品安全,全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和畜禽屠宰监管机构加强加大动物运输、屠宰等环节执法监管力度和频率,对复工复产生产屠宰企业及时派驻官方兽医,严把动物检疫关,切实保障出厂(场)动物产品安全。各公路动物监督检查站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对所有过境畜禽动物及动物产品和车辆严格按照规定强化查证验物、监督检查和消毒灭源,确保进出入我市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截至4月17日,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304人次、执法检查车辆739台次,检查动物饲养、屠宰等环节生产经营企业568家;实施动物产地检疫60.77万头(只、羽),屠宰检疫畜禽202.16万头(只、羽),检出病害畜禽产品65440公斤,全部按照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公路动物监督检查站查验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车辆232辆,动物99255头(匹、只)、动物产品286.55吨;全市查处动物卫生类案件4起,累计消毒面积4233.01万平方米,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净化了养殖、屠宰等重点场所环境。
强化物资保障,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防疫物资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争取经费,最大限度做好防疫物资采购和保障工作,共订购猪丹毒疫苗6.5万头份、猪肺疫疫苗6.5万头份、仔猪付伤寒疫苗6万头份、禽霍乱疫苗120万羽份、羊痘苗200万只份、炭疽疫苗22万毫升等计划外疫苗;采购各类注射器3.5万支、各类针头69.17万个、生理盐水3.22万瓶、肾上腺素0.27万盒、防疫背包576个、冰箱(柜)47台、口罩0.6万个、防护服200套、手套3.5万副、消毒药(液)28吨、喷雾消毒器470个等防疫物资,目前已全部到位,有力保障了动物防疫工作之需。
强化动物免疫,确保构筑坚实免疫力屏障。春季是重大动物疫病易发高发季节,动物“防疫针”是有效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为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切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三农”服务工作,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两保六不漏”(两保即政府保免疫密度、兽医部门保免疫质量,六不漏即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苗)防疫工作机制,围绕“应免尽免、不留死角”、保证“真苗、真打、真有效”的工作目标,扎实组织开展春季动物集中免疫行动。在科学指导防疫人员正确穿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的前提下,3月初全面打响动物“春防”会战,采取“以规模场户及规模场户周边地区为重点,先规模后散养、先集中后分散、先容易后困难”的方式,组织防疫人员进村入户上门免疫服务,挨家挨户对家畜家禽注射免疫疫苗,同时大力宣传非洲猪瘟、人畜共患病等防疫知识,扎实开展特殊时期动物春防工作,切实为养殖户吃上“定心丸”,让养殖户安心养殖。截至4月17日,全市已免疫各类畜禽1718万头(只),免疫率达91%,4月底可全面完成集中免疫注射工作。
强化重点防控,确保非洲猪瘟“零疫情”。当前正处于恢复生猪生产的关键时期,按照“堵、查、防、灭”原则,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监测排查、严禁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屠宰环节“两项制度”、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等现行有效防控措施不放松,持续强化对生猪养殖、运输、屠宰、销售各环节监管,积极组织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严查违法违规调运、违法违规屠宰经营、违法违规喂养,严把“六关”(即饲养源头关、生猪出栏关、流通运输关、到达接收关、信息对接关、监督执法关),切实保障我市生猪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