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晗煜
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内在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基因。嫩江文明植根于嫩江流域特殊的自然禀赋与生态环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水相生,与特有的自然生态相伴,其中所蕴含的自然理念与生态智慧,绵延福泽至今。
2019年以来,我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打好生态经济这张牌,把项目建设的重点放在生态经济方面,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结合。九新燃料乙醇、100万千瓦风电场、光伏领跑者二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以氢能开发利用为突破口,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长白氢能走廊、华能制氢等项目正式签约,氢能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棚膜经济达到18.2万亩,规模化养殖场达到373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国家杂粮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使用,白城全年旅游收入、游客人数分别增长10.1%和8.7%。这些事例说明,中共白城市委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推动白城高质量发展,既有明确的思路,又有切实具体的举措,是从白城市市情和全市产业结构的实际出发所做的科学安排,既补了短板,又强了弱项。打好生态经济这张牌,推动白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白城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2020年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白城市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经济发展、老城改造四项重点工作的巩固提升之年。中共白城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对白城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提高白城经济发展质量做出了全面安排。
首先,要牢牢把握住“两山论”,推进白城生态建设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转换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建立效益评价绿色化制度,坚持遵循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把经济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经济建设项目等纳入到综合性效益评价体系之中,将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包括在内。同时,还要将绿色指标纳入企业入驻制度,引导企业家坚持绿色生态发展。
第二,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白城经济的生态化效益化水平。一要壮大支柱产业来建设“双谷双基地”。白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将保护和开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新增很多土地,粮食产量明显提升。因此,白城市的经济发展要以此为背景来建设双谷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全面推进特色农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并壮大燕麦、绿豆、辣椒和特色基地的建设。通过有效地做大飞鹤、梅花和牧原等龙头企业来建设标准化的示范园区,最终打造成国家杂粮杂豆之都。白城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来有效地树立全城旅游的理念,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之后更好地建设成生态旅游园区,开展草原旅游节和环湖马拉松等特色的活动。在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抓好鲁固直流风电配套的100万千瓦外送和5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的能源项目,有效地优化能源结构来提高其外送能力。中共白城市委还决定通过抓好数据灾备基地来建设“数字白城”,在推进一汽解放氢燃料电池项目的过程中,推进白氢能走廊、氢能小镇和加氢站建设,在发展中抢占全省产业的制高点。二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此推动白城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共白城市委要求各县(市、区)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立足资源天赋来挖掘内部的优势潜力,有效地打造各类具有特色的产业。市委坚持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城经济的突破口,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来推动园区内部的产业聚集,使更多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向园区倾斜,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机遇,促进白城开放发展。通过白齐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把白城特色产品和品牌形象展示和推销出去,比如白城的弱碱性大米、白城的“白马”、农民“丰收节”、白城的嫩江文化旅游节等,都有利于白城特色产品和品牌形象的提升。白城市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将现有的创新型企业,选择性转移至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区单位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投资消费互联互通,积极推行建立机关、学校、医院、工矿企业、酒店的食品安全保障基地,推进生态农业食品军民融合企业,打造军民融合生态产业,利用立体交通网络优势,整合金融服务资源设立“白城国际物流商贸金融结算中心”、建立保税仓库、海关商检监管仓库、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商品交易中心,这些举措将大力推进白城的开放发展水平。
第四,要深入推进白城市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白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金融业如何利用自身特有的优势和能力,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进而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发挥推动作用。提供战略性政策信号,比如推出实施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等,将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对于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明确绿色金融的界定和要求企业强化披露环境信息披露,以降低绿色投资的“搜寻成本”。明确现有的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披露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制定激励政策措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比如,我国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使用再贷款、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绿色项目提供激励。政府初期可综合采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信用担保等方式,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后期再逐步退出。加大环境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随着环保执法的趋严,非绿色项目贷款具有较高的风险,当全社会都形成这样的共识后,绿色项目就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建立健全绿色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宣传证明客观的绿色投融资意识。
建立绿色经济效益可度量、显性化的市场体系。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明确金融机构环境责任、引入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对于环境风险压力过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督促金融机构降低其对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从而调节资本短期逐利行为。在这方面,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具体包括发展绿色债券,这有利于解决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际普遍使用的募集资金专项支持绿色发展的债务工具;支持绿色信贷,推广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环境因素整合进商业决策过程,作为可持续银行战略的内容;发展绿色产业基金,为企业绿色领域技术研发和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新要求。白城市在生态发展方面要把稳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方向,坚持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顺天时、量地利,这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创新性发展,也是白城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夙愿,进而推进新时代白城生态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中共白城市委党校(白城市行政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