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人们观景赋诗,无外乎几个指向:一是绝料的审美,将景物当作外物来欣赏,发现独具的美;二是借观景做逃避,卸除内心的负累,获得短暂的忘却;三是以景作为心志抒发的媒介,或因情寄景,借景抒情,或以理赋景,借物说理。当然,在大部分诗歌中,这些指向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清楚地分辩,或许是因为人的情绪总是复杂的、多变的吧。因而,景物的描写往往有着多重的指向。
如果说杜甫《绝句二首》(其一即“迟日江山丽”那一首)更多是对春天美景的纯粹欣赏,那么第二首的指向则相对复杂一些,既有纯粹的观景,又有因乐景而陡生的思乡情感的表达。诗歌前二句是第一首诗的延续,描绘春天的诗情画意,其意境之明丽、格调之清新是相同的,只是色彩更为浓烈。江水深碧如玉,鸟儿轻掠水面,山色青青如黛,花儿漫山遍野开放,正是典型的春日景色。更妙的是,在碧水衬托下,鸟儿翎羽更显其白;而青山的反衬,使得红花颜色更红,仿佛燃烧起来。作者巧妙借助对比与衬托,描绘出春天明丽的色彩,表现了春天达到极盛时的特点,也为下文情绪的转变埋下伏笔。
大凡极盛则预示着衰败的开始,敏感的诗人总能感受到这一点。美好景物背后的哀伤、欢宴之后的凄凉、繁华之中的落寞,诗歌中常有的这种情绪表达,正是人类喜爱美好、厌恶衰残心理的表现。所以,诗人看到春天如此明媚,却陡然想到,春天看着就要过去了,又是一年来到,身在异乡,虽暂时安定,却归期遥遥,诗人不禁感叹:何日才能回到故乡?这里既有回归家乡的渴盼,又有着漂泊异乡的悲伤。从这个角度,前二句写春日观景,也许是诗人想获得暂时的逃避,然而愁情一生,则无可驱散,这景物反倒成了诗人情感抒发的媒介,因而染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