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莹 刘健雄
今年62岁的徐艳丽是大安市一家企业退休的职工,现任大安市慧阳街道城南社区关工委副主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创作,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并创办了嫩江潮文学社,成为大安市坚持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公益团体。
一片丹心向诗海
近些年,祖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好多老年人喜欢写诗填词。但是要想填好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诗词基础知识才行。徐艳丽是当地诗词发烧友的偶像,他们经常登门拜访求教徐艳丽,于是徐艳丽有了开课教授诗词知识的想法,嫩江潮文学社应运而生。学员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徐艳丽倍感欣慰,更坚定了她把文学社办下去的决心。文学社的成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没经费没场地。徐艳丽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有人建议她向学员收费,她坚决不肯:“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无偿的。”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慧阳街道明新社区的会议室借给徐艳丽做教室。2018年6月15日,文学社开了第一堂课。自此,每周开始雷打不动的一节课,开启了她的文化公益之路。
一腔热血为家乡
由于社里都是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7岁,不仅吸收新知识慢,而且文化底子薄,需要更多地耐心去教导。哪怕是凌晨一两点钟,有人微信发来作业,她也会一一点评回复,经过反复修改,她再把学员的作品收集整理并传到网上保存。她还逐一拜访大安市文学界的老前辈和知名人士,向他们征求意见,请教工作方法。徐艳丽的坦率和真诚,赢得了文学界老前辈的大力支持。
赋予公益活动以文化内涵,会产生积极影响。嫩江潮文学社知名度越来越大,就连外地人也慕名前来。在册人员由最初的17人发展到现在的91人,其中远程教育学员18人。原来的教室容纳不了这么多学员,徐艳丽多方联系,大安市职教中心为文学社提供了教室。文学社把热爱家乡、宣传大安作为写诗填词的主题,为大安的弱碱稻米赋诗近百首,为嫩江湾生态湿地赋诗千余首,创建了文学社微刊《嫩江潮起诗天下》。通过作品让外地诗友知道了大安的诗人、大安的产品,也知道了嫩江湾。
一捧硕果慰丹心
新冠肺炎疫情把文学社的教学计划打乱了。不能集中上课,文学社就组织上网课,确保每周一节线上课。2月15日,大安市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启程。当天,文学社创作30多首诗词送勇士出征。勇士凯旋,文学社组织迎接,为回家的英雄们写诗填词50多首。疫情防控期间,文学社上传原创抗疫诗词500多首。文学社的学员有机关退休干部、人民教师、下岗工人、街头商贩、家庭主妇、农民工、大学生、高中生、小学生。老学员帮助新学员,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文学社成为一个以学习诗词为核心、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的团队。
徐艳丽凭借着对社会的责任心、对他人的爱心,克服种种困难,开办公益课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做好公益文化传播的同时,她笔耕不辍、佳绩不断,相继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成为文学创作阵地的一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