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柳润生(二)
文化遗产 实力圈粉
四大名著之称从何而来
甲骨文里的古器物考古
悯农二首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20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度,七成以上的百姓生活在农村,他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即使是读书人也往往不离劳作。许多家族以“耕读继世”为荣。中国古代诗歌中时时能见到农村生活的场景,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尤为突出;而采录耕作图景、传达劳动喜悦的诗歌和体察稼穑艰辛、同情百姓苦痛的诗歌,是古代农事诗常见的两个主题。前者如《诗经·周南·芣苢》、刘禹锡《畲田调》;后者则以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为代表,千百年来传唱不已。

《悯农二首》,又称《古风二首》,从两个角度表现了稼穑之难,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民生的关切。稼穑之难,首先是劳作之艰辛。几千年来,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顶烈日,暴霜露,从年初到年尾,劳作不辍。《悯农》(其二)即表现这一主题。诗歌首先描绘了农民劳作的典型场景。时已正午,赤日炎炎,农夫们珍惜有限的夏日时光,抢种抢收,日中也不回家休息,虽汗水如注,还是忍着袭人的热浪,低头继续劳作。此情此景,我们心头涌动的也许是怜悯和同情,但诗人却想到了自己盘中的餐食:这一粒粒金黄的谷粒,哪一粒不是由农民的血汗凝成的?也许他和白居易一样心有惭怍:“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稼穑之难,其次是农民之血泪。如若能够丰衣足食,农民辛苦一点也心甘情愿,但丰收与否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水旱交加,蝗虫肆虐,可能落得颗粒无收;而苛捐杂税,重重覆压,农民更是欲哭无泪。《悯农》(其一)则以对比手法,鲜明表现了封建社会农民在繁重税负下苦苦挣扎、衣食无着的处境。春天种下一粒粟米,秋天可收万颗粮食,土地的赏赐不可谓不慷慨。当今四海之内无闲田,如果按照前面说的理想状态,农民应该衣食无忧才是,可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如此触目惊心,到底是为什么呢?虽然诗人没有说出答案,其批判之意却不言而喻。 这两首小诗,情辞深挚,质朴自然,朗朗上口,“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宜乎千百年来传唱不休。 (雨果)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