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鹤乡草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午饭吃啥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
昙花一现
遥远的海岸线
流淌出的锦绣文章
文化之水润“医心”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20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之水润“医心”

□胡海学
 

当读到《砥砺奋进谋跨越 厚积薄发谱新篇——写在白城医高专校报创刊100期之际》这篇文章时,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这沉甸甸的百期校报里,凝聚着一个人的心血,那就是主编陈宝林。他用文化之水,润泽白城医高专校报这块园地。

“胸藏点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后人根据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中句,补对上联衬合而成的一幅精妙名联,经典地阐述了文化与人修养之间的关系。我也崇尚文化、爱好文学、擅长写作,所以和宝林兄结缘。文人相惜、文人相敬、文人相助,宝林兄无疑是我的良师益友。

宝林兄是土生土长的通榆人,他以文修身,曾在通榆县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是新闻界的佼佼者。后来调到白城,又辗转到白城医高专从事宣传工作。创刊的这张校报就是出自宝林兄之手,他巧妙地运用文字和图片编辑、排版,对于提升白城医高专校报文化建设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宝林兄出生在通榆县西南部的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曾有“包拉温都赛北京”之称。追其缘由,其一缘于包拉温都距离县城太远,达100公里之遥,且与内蒙古相邻;二是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每逢雨季,从县城到包拉温都需要绕道而行,即使开上吉普车到达包拉温都的时间也和到达北京的时间相同,故有“包拉温都赛北京”之说。

乡镇的偏远、文化的落后,这样的环境,却能孕育出宝林兄这样的文化人实属不易。宝林兄的文字基础打得牢,多与自学和勤奋有关,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可以用“如饥似渴”一词来形容。哪怕是一张报纸,他都会爱不释手、急不可耐地阅读,真可谓“求知若渴”。为此,他经常借读一些书籍“如获至宝”。

自古“天道酬勤”,后来宝林兄终于梦寐以求地当上了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文化站站长,他创办了具有通榆县地域特色的第一张小报《杏花》,《杏花》报开始了他的人生文化之旅,从《杏花》小报主编,再到通榆县宣传部宣传科长兼《鹤乡》报主编……他用百倍的努力和艰辛,实现了一个从农家娃到县城宣传干部的华丽转身。

在通榆县城,每当谈起宝林兄这代文化人,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西南部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陈宝林、东北部八面乡的丁利(现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他们就是文化人的精神支柱。在当时的特殊年代里,他们所走过的文学之路,既没有受到名家的指点,也没有得到系统完整的学习,但他们却下意识地形成了“文化自觉”,养成了持之以恒的阅读、创作、写作习惯,对今后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因为这种力量,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蕴含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数十次提到“文化”,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白城医高专校报拥有宝林兄扎实的文化和宣传基础,这就具备了较强的“软实力”。

宝林兄作为白城的一个文化人,他用“文化自觉”引来文化之水润泽校报园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当好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守护者,必定会让白城医高专的精神家园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最后,借助《砥砺奋进谋跨越 厚积薄发谱新篇》之文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百期华诞,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争办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为白城医高专校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引导舆论、弘扬新风、传播知识、培育新人,讲究宣传艺术,探索办报规律,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与时代同步、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同步,需要我们在“剪裁”手艺上试刀剪、在“点铁成金”上下功夫,在选题策划、稿件质量、版面设计等方面锐意精进、创新提升,努力把白城医高专校报办成全校党建宣传阵地的“桥头堡”,沟通和传递经验信息的“大动脉”,广大师生尽展风采的“活空间”“大舞台”。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