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威龙
按照公安部“云剑2020”命案积案攻坚总体部署,白城市公安局在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整合信息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昼夜奋战、攻坚克难,连续侦破10起历年命案积案,破案同比上升233%,提前超额完成规定目标任务。6月9日,吉林省公安厅专门发来贺电。
高位推进、集结骨干,每日研判会诊“专案”
2020年,白城市公安局瞄准历年命案积案,主动亮剑、强势出征,白城市副市长、公安局长林海峰先后召开9次专题会议动员部署、调研督导、研判指挥案件侦办情况,落实多名分管局领导挂帅出“侦”、沉在基层,与属地公安机关党委班子共同开展专案攻坚行动。
按照“案件不破、人员不撤、专班不散”的原则,白城市公安局抽调全市刑侦、刑技、图侦、网安、情指、特警、政治部、政研室等部门骨干精英支援各地,联合责任办案单位成立“案侦专班”,每日研判、逐案会诊,并将任务指标细化列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
在侦办“2014·男扮女装入室抢劫杀人案”中,白城市公安局指派3名分管局领导会同属地分局“一把手”共同开展案侦工作。案侦专班梳理近万条数据信息,相继派出多组警力驱车到辽宁、吉林开展摸排工作,通过比对找到数名与当年嫌疑人年龄、身材相似线索,经过深入研判、暗查暗访,分析嫌疑人生活轨迹、生活环境、社会关系,最终成功侦破了备受关注的“2014·5·22”命案积案。
为保证案件顺利进入诉讼程序,法制骨干民警还全程盯案侦办、实时“把脉”指导,协助案侦专班办理相关法律手续,集中收集讯问笔录、执法记录仪等一切与案件有关证据,做好归档、整理工作,确保将案件办成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
科技赋能、一案一档,让沉默的证据“开口”
曾经轰动一时、犯罪手法恶劣的命案何以侦破困难、成为积案?白城市公安局整理了全市遗留命案积案卷宗,特别是10年、甚至20年以上疑难案件得出结论:由于上个世纪交通、通讯、科技等条件相对落后,侦查手段、经验十分有限,随着时间跨度的拉长,当年办理案件的民警面临退休、调离等诸多因素,致使案件侦破和逃犯抓捕工作重重困难。
对此,案侦专班根据每起案件不同性质、特征,瞄准“卷宗物证”为案件侦破基础条件,严格落实“一案一档”机制,拟定专项侦查计划——找老民警回忆当年情景,结合当前大数据分析应用等科技力量,“翻箱倒柜”收集案件信息,“掘地三尺”完善卷宗物证。在侦办“1992·10·06杀人案”中,案侦专班在老刑侦民警的协助下,逐步捋清侦查思路和方向,结合当前高科技手段,围绕犯罪嫌疑人亲属关系、社会信息及当年同村邻居梳理摸排万余条数据,成功锁定在内蒙古漂白身份后做生意的孔某并将其抓获归案。
针对嫌疑人到案后拒不交代和不如实供述两类情况,案侦专班超前研究对策,制定多套审讯方案,充分运用隐蔽性证据,按照“由外到内”“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工作思路,全力撬动“铁嘴”还原事实真相。在侦办“2000·10·17强奸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苏某始终抱有侥幸心理,与警方做心理抵抗。民警以证据为切入点,反复讯问使其谎话无法自圆其说,导致苏某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实供述了当年的整个作案过程。
区域作战、锲而不舍,解开历年命案“迷局”
在侦办上个世纪命案积案工作中,白城市公安局不断加强市际公安系统战斗友谊,坚持“战时学习”“以老带新”汲取其他地区宝贵办案经验,为案侦专班异地用警、区域作战、攻坚专案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侦办尘封20年以上的命案积案中,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往往离开案发地,与家人朋友断绝联系,从此东躲西藏、隐姓埋名。时过境迁,一些命案积案现场已经灭失,卷宗渐渐发黄,办案人员前仆后继,换了一茬又一茬。在侦办“1993·12·15焚尸埋尸案”中,案侦专班对知情人进行重新走访调查,通过案件重演、综合研判、梳理汇总发现重要线索,其中1名失踪人员李某曾化名在外省多地打工谋生,该人没有户籍信息,也从不使用身份证。民警围绕其信息深度挖掘,积极争取当地公安机关支持,异地用警、跨区域作战,最终确定其作案证据,并在河北省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
连续破获命案积案背后,是全市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和底气,是白城公安党委一班人孜孜以求、奋然前行的信心和付出。在侦办“1995·8·16”命案积案中,案侦专班通过大数据梳理信息捕捉到犯罪嫌疑人妻子于2010年将户口迁出。民警通过进一步工作成功锁定该女子居住在辽宁省沈阳市,且身边始终有一男子与其年龄、体貌特征极为相似。男子在当地做着小买卖,但却没有当地户口。此后,案侦专班多次与当地公安机关协调沟通、争取支持,围绕该男子社会关系、行动轨迹、体貌特征进行明察暗访,成功锁定该男子就是当年杀人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杨某(化名)。今年4月,办案民警驱车千余公里随该男子来到辽宁省本溪市,在当地一宾馆内将正在出差的杨某(化名)成功抓获。至此,标志着一起尘封25年的命案积案彻底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