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工委
张树森自2004年从乡党委秘书岗位上退下来后,积极投身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任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5年来,张树森在草原深处创建了“报吧”,始终坚守阵地,不断扩充功能,与时俱进完善书屋分类,为当地青少年服务,现已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表彰奖励。200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在10月1日与全国英模代表一起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接见。“报吧”被吉林省民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吉林省委宣传部授予“吉林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他本人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被白城市评为“五老楷模”。
创建文化教育阵地“报吧”,为关爱青少年工作搭建平台
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自治乡位于通榆县西南部,与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左前旗接壤,地域偏僻,2002年县级公路才通车,由于信息不畅,文化教育滞后,人们思维观念陈旧,酗酒、赌博成风,曾在一年发生4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张树森担任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深感靠讲大道理不行,必须先改变文化落后现状。他决定创办一处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报吧”书屋。他做通了家人工作,自筹3万多元资金,收回自家年租金7000元的150平方米临街店面房,订购64份报刊,购买2000多册图书和桌凳……免费向全乡青少年开放。那时国家农家书屋还没有普及,“报吧”书屋率先在大草原深处飘起了书香。书屋既有青少年读物,又有农村科级常识读本;既有时事新闻报刊,又有历史资料;既有涉农文件汇编,又有农村普法宣传册。“报吧”书屋开业后,青少年开始三五成群地来“报吧”书屋读书看报,净化提升自己的心灵,丰富知识,每年有3000多人次青少年来学习。张树森召集了12名乡关工委的“五老”乡贤甘当“志愿者”。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为来学习的青少年服务。
与时俱进完善“报吧”功能,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打造品牌
2018年8月,根据中国关工委“十百千万”工程,在“报吧”书屋又建立了“儿童之家”,面积由原来的150平方米扩大到300平方米,现有图书2万多册,报刊70种;设有红色基因传承室、好家风传承室、民族文化传承室、老少携手活动室和“四摊”(即:普法书摊、科普书摊、儿童读物书摊、蒙古文书摊),还在门前建有1000平方米硬化场地,文化广场周边设宣传栏,给“报吧”书屋注入了活力。自从“报吧”书屋的“儿童之家”建立后,已经有1200多人次少年儿童前来学习活动。张树森和“五老”人员组织青少年开展了爱我中华、学习雷锋、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寄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等主题教育活动,有1100人次青少年接受教育,使全乡青少年受益匪浅。“报吧”书屋增加“儿童之家”功能后,30多名少年儿童变成了“小书痴”,成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张树森用实际行动关爱困难少年儿童,先后帮助12名少年儿童解决贫困问题。其中迷子荒村11岁的儿童孙某某,其母亲去世,同爸爸和奶奶相依为命。她爸爸和奶奶都是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张树森跑乡政府汇报4次,把她爸爸和奶奶纳入低保人口,她家得到政府的政策帮扶。生活有了保障,她可以安心上学了。张树森还关注8名留守儿童的困难。曲某父母离异,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在天津打工,把他送到本乡的奶奶家。张树森课余时间接曲某来儿童之家活动,他家生活困难,自掏腰包送去500元钱,并联系村里对他家进行帮扶。
“报吧”坚持弘扬正能量,为全乡脱贫攻坚做贡献
张树森的“报吧”书屋,设置了红色基因和好家风传习室,收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16条,总结出该乡12户家风好的典型,制作成展牌,供青少年学习。迷子荒屯就有一户人家家风不正,父亲和儿子因为在上个世80年代盗牛,进了班房;其家孙子,在外地杀了人,案子发生时,只差40天未满18周岁,被判无期徒刑。现在,这家的孙子已经刑满出狱。2018年张树森得知情况后,主动同他交谈,带他来“报吧”书屋读书看报,又多次到“红色基因传承室”和“好家风传习室”学习,教育他要改变恶习,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干,努力成为好村民。这个小伙子靠承包责任田,辛勤劳动致富了,2019年初结婚,组建一个幸福家庭。“红色基因和好家风传习室”建立以来,有800多名青少年前来学习,通过学习净化了心灵,规范了行为。
张树森的“报吧”成为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开展“两学一创”的阵地,为开展好“双带”活动,提高村民和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张树森在“报吧”专门设立了“科技书摊”“舍式养畜科普信息处”,有2000多本科技书刊供人们学习。在“报吧”阵地搞科技咨询,每年为700多人次提供科技科普咨询。张树森在春、夏、秋三大季节时,开展为青年农民“四自”学习小组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到青年农民的田间、草原、林地和家中进行现场科技指导,搞科普宣传,发放科技资料。改变了以前种地“随大帮”,养畜“随大流”的陋习,增加了全乡村民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收入。他为了给村民群众送书,专门买一台电动摩托,每年送出几百本科普书和资料。迷子荒村青年农民小邹,腿有残疾,行走不方便,张树森2018年为他送科技书籍。当时正赶上他家田里的玉米发现了“玉米螟”,小邹就按着书上方法用药,一次就灭了地里的“玉米螟”。小邹又按着书上方法,加强了后期的田间管理,到了秋天获得丰收。一提到丰收,乐得小邹合不拢嘴:“是关工委张老为我送来了致富‘金钥匙’!”
张树森认真总结宣传青年致富典型,为全乡脱贫攻坚树立榜样。张树森把“舍式养牛”致富经验,作为青年农民致富的品牌。他组织在“四自”学习小组青年农民中带头开展实施舍式养畜致富的经验。2018年9月初他去全国舍式养牛大县——安徽省蒙城县学习“舍式养牛”经验。回来向全乡青年农民“四自”小组学员介绍牛的优良品种、青储食料和疾病防治等经验,在“报吧”设立“舍式养畜科普书摊”,供青年农民学习。2018年9月在全乡4个村的“四自”小组青年牧民中,组织10名青年农民“四自”小组成员开始舍式养牛。同时张树森还亲自在乡“四自”学习小组青年农民中,带头组建3个舍式养牛牧业合作社。每个社带动10户青年农民,走舍式养牛致富路。由于张树森带领乡关工委人员和“五老”人员,不断向他们提供舍式养牛羊经验,使这些典型户户获得成功,开花结果,当年靠舍式养畜,每户平均收入10万元。2019年1月,通过“舍式养牛”的30个成功户,又带动80多户青年牧民和村民搞舍式养牛,其中有45户是贫困户,2019年8月平均每户收入达10万元,均已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