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就不会唱歌,然而却爱听歌,又最爱听军歌。这不单是军歌曲调明快爽朗,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高亢昂奋;也不单是军歌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雄浑大气;而更在于军歌能让人在歌声中感受到军人那种血与火洗礼的铁骨豪情,那般冰与雪较量的壮士英气,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向往。
最爱听军歌,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缘情于电影插曲《英雄赞歌》。记得那是1959年秋的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学生列队去电影院观看电影《英雄儿女》,《英雄赞歌》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插曲。那时,我虽然还是个不咋更事年仅12岁的三年级小学生,但看过之后,志愿军战士王成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冲向敌群,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还是让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而歌唱英雄王成的这首《英雄赞歌》,更是牵动着我的思绪,拨动着我的心弦,感应着心灵的共鸣。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第一首军歌,也是我最爱听的军歌之一,也由此最爱听军歌。在这往后的漫漫时光里,不论岁月怎样更迭,时代怎样变迁,这首军歌仍是常荡响于心间,回响于耳畔,百听不厌,爱听不够。不管是从哪家的窗户里飞来,从公园的哪个凉亭传来,或从哪处“激情广场”飘来“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新花。”听到这首《英雄赞歌》时,我的思绪就会随着音符的跳跃、韵律的起伏重又飞回到那个久远的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中去,会情不自禁地放下心中的事儿,放缓行进的脚步,伸着脖子找,侧着耳朵听,眼光向歌声唱起的地方投去,直到歌曲最后一句“英雄的生命开新花”时,我还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歌声里。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里,每每有新影片上映,里面的军歌插曲就像春日里散发着浓郁花粉青草气息的微风,吹拂、陶醉在人们的心里,传唱、飘荡在校园、工厂、街道的上空,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那时,广为传唱,也是我最爱听的军歌有《洪湖赤卫队》插曲《洪湖水,浪打浪》,《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怒潮》插曲《一支人马强又壮》,《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这一首首曲调奔放,韵味甜美,情感亲切的军歌,以歌传情,以情传声,浸透着军人的语言,融入了军人的情感,展现着军人的魂魄,成为军人的心声表达。唱出了中国军人为了打败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甘献热血和生命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充满着对牺牲战友的缅怀和思念,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民族未来的期许和祝愿。即或是在时隔60多年的今天,在收音机或电视节目里每每听到这些军歌,也会让我的心在歌声里荡漾,在歌声里飞翔,沉醉于词曲的意境中。譬如,每逢听到“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么是家乡啊……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情感真挚动人的歌声时,眼前就浮现出韩英带领赤卫队员边唱歌边收获香莲、甜藕、肥鲤鱼时的水乡画面,叫人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一种念党恩于感染之中的水乡之美,祥和之声久久回荡在心田里。
有道是歌声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刻有一程岁月的印记,给人以无穷的魅力,给人以无尽的美感。恰如高尔基所说:“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忘记自己是老人还是小孩,忘记一切。”唱歌的人以歌养性,以歌传情,激情满怀,听歌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都是与歌同在、与歌同行、与歌同律,尤其是爱听军歌的人,更是如此。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岁月的足音,一首首军歌相继面世,最爱听的军歌也随之源源不断,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一首被人们赞誉为“理解之歌”、选为“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血染的风采》,抒发了即将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的青年战士的真挚感情,真实地倾述了战士期待祖国和亲人理解和支持的心声,充分展示了一个军人为保卫祖国疆土准备奉献出自己一切的血性誓言和大无畏精神,这是我头一回听到的用“也许”和“是否”等假设和问询的语气创作的军歌,听之,让人尤感深切,意味深长,打动人心。自然地成了我最爱听的一首军歌。一首红遍大江南北,深受官兵们喜爱的军人献给妻子的经典歌曲《十五的月亮》,我更是百听不厌,每听一次,都会为之动容,情之切切。一首响遍绿色军营,反映火热军营生活的气壮山河的音乐电视歌曲《一二三四歌》,彰显了现代军人烈日驰装甲,试剑展英豪的威武风貌,亦是我最着迷、最爱听的军歌之一。几十年来,就是听着这一首首的军歌,让我在歌声里学会了成熟,懂得了进取,拥有了激情。
军歌,一面神圣而又庄严的鲜红旗帜,一组铁骨而又柔情的交响乐曲。它如同沥沥的春雨,滋润了我的心田;它如同明媚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灵。最爱听军歌,已是我不变的初心,人生的乐趣,亦是我对军人的由衷敬慕和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