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图片新闻
全球环境基金吉林项目培训会在大安市举行
促进妇女事业 中国典范助益世界
白城:丰收时节看乡村
白城市常态化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24号)
查干浩特农民文化节火热开展
农行白城分行激活医保电子凭证
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市政协就我市宗教团体管理情况进行视察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城:丰收时节看乡村

●戈驰川 张磊 于凝 尹雪
 

秋分时节,白城大地稻浪翻滚、蟹肥菊黄、果蔬飘香,一台台自动收割机开进田野,一颗颗饱满稻粒收入粮仓,一队队运输车辆奔忙在乡间……在这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美的时光里,农民们的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20年丰收节临近,就让笔者带您走进乡间田野,见证和感受这一年里白城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

“保护+利用”,让黑土地焕发新活力

在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保护性耕作地块上的一棵棵玉米如同列队的士兵,个个英姿飒爽,硕大的玉米棒像一枚枚军功章挂在胸前。

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呼和车力蒙古族乡种畜场众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立君说:“保护性耕作能有效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也减少了翻地、破垅、合垄等环节,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

王立君随手掰下一穗玉米,扒开层层玉米叶向笔者展示,继续介绍说:“你看,这玉米籽粒多饱满,这块地实施保护性耕作试验三年之后,效益就显现出来了,土地腐殖质增加,作物抗旱、抗风的能力非常强,产量全面超过了普通地块。”

“经过15年的示范推广,白城市总结出一整套保护性耕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面积由开始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323万亩。数据显示,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能增加20%左右,这对于保护好土地,实现农业的永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总站站长金涛介绍说。

金涛说:“以前种地拼面积、比产量,现在拼绿色、比质量,粮食生产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今,在白城农村,很多农家院子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随着农民土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正在悄然兴起。

“美丽+富裕”,让乡村走上振兴之路

农民的丰收,不仅是农产品丰收和收入的增长,还有生活环境的改善,乡村文化的丰富,以及留得住的乡情。

从高处俯瞰,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乌兰图嘎村依岗而居,平整的村路边开满了小花,各家围墙上画着各种图案,突出了蒙古族民族特色,收拾利落的庭院里,人们在忙着为秋收做准备,这一切在周围金色的稻田映衬下,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美丽画卷。

敲开村民曹桂兰的家门,暖意拂面,庭院里井井有条、生机勃勃,院墙下的鲜花正蓬勃盛开,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藤蔓上翠绿的角瓜沉甸甸,串串辣椒红艳鲜亮,陇上的白菜颗颗饱满翠绿……

“好政策让咱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富裕,我们都亲身体会到了。现在的农村和以前不一样了,天天都有保洁员清扫,路又干净又平整。农家人侍弄好自家的院子是本分,家家比着干,比谁家的院子利索,比谁家的庭院经济搞得好,都憋着一股劲儿。”看着满院葱郁与累累果实,曹大娘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大伙儿的思想,在这样美丽的环境里生活也让人变得越来越自信。

笔者到村里采访的消息不胫而走,曹大娘家里聚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讲述自己越来越好的生活的同时,大家也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收完水稻,我家就要搬进新房了。新房跟城里人的房子一样,啥设施都有。希望咱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佟国锋笑意融融地说。

“这几年,随着村屯环境卫生的好转,村民的卫生环境意识也有所提高,将房前屋后、院里院外收拾得格外干净。希望以后大家能够保持下去。”村民敖宝俊说。

“我希望村里带领大伙发展更多的致富产业,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把农村的资源留在农村,让咱村里底气更足。”村委委员王敬云说。

更多的人说,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赶着农时,把田里的农作物收回来,希望今年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对于勤劳质朴的农民们来说,这就是丰收节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远处,村民吴金祥大爷拉起了他心爱的四胡,悠扬的琴声缓缓入耳,正如秋姑娘唱着丰收的歌一步步走来。

“专业+创业”,让职业农民站上台前

镇赉县建平乡康平村吉粮家庭农场面积2000多亩的基地里,种植了水稻、谷子、高粱、黑小麦、绿豆、大豆等作物,按照时序不同,很多作物已经收获完毕,剩余的作物也即将收获入仓。

农场的生产车间里,去皮机、石磨面粉加工机、榨油机、滤油机等设备一应俱全,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熟练地操作各种机械,很是忙碌。

“我们种植的农作物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后续加工、包装上也都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因为符合现代人消费理念,所以销售不成问题。”场长王秀峰介绍说。

如果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这个职业农民标准来衡量王秀峰,那他无疑是合格的。他的家庭农场用工面向全村,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直接吸纳到农场务工,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年底进行分红,小小的家庭农场吸纳了近200人。

王秀峰说:“现在的农村环境和农业发展条件与过去大不一样,有很多潜力可挖。只要掌握技术,理性面对市场,投身乡村振兴就有奔头、有干头、有甜头。”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更激发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很好地实现了“帮贫带富”。

“我家去年种植4公顷黄豆,1公顷地小冰麦,从种到收,农场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实行订单农业,到秋一算账,收入6万多元,比过去翻了一倍。”村民张立恒说,不仅仅是他家,参与到家庭农场的其他村民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每年每户增收都在两三万元,农场工人每月收入也在三四千元。

在白城市,像王秀峰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大有人在,且越来越多,他们能创新、敢创业,他们的出现除了靠自身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功不可没。近年来,白城市把种养大户、返乡青年等作为重点对象,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等机构,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分层分类设置培育内容,创新开展田间实地教学,让一大批农民实现由身份型向职业型的转变。

“连通+修复”,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九月的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里,百里苇海变成了一片金黄,银灰色的芦花随风飘荡,自由飞翔的各种鸟类不时啼鸣,景色宜人。

芦苇塘内,苇田湿地蟹到了成熟期,螃蟹们各个体肥味美。游客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对苇田湿地蟹的品质赞不绝口。

“今年的苇田湿地蟹大丰收。螃蟹的个体也比往年要肥很多,主要是因为湿地水量充足,苇塘里营养丰富,螃蟹们吃得好。”负责捕捞螃蟹的刘师傅一边搬运螃蟹,一边向我们介绍。

“得益于河湖连通工程,今年水资源充沛,五月份投放蟹苗10万斤,预计成蟹产量可突破40万斤,产值在1200万元左右。”牛心套保苇场场长李星光介绍说。

依托中科院技术力量,牛心套保应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原理,实验成功了“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公园和职工增收。

“和稻田养蟹不同,苇田湿地蟹完全生长在绿色无污染的自然条件下,属于纯绿色食品。打捞方式也简单,成熟期的河蟹自己就会爬上塘堤,我们直接用网兜围上来就行,对芦苇塘不会造成破坏。”养蟹农户李三伟向大家介绍说。

牛心套保是白城市河湖连通的124个水库泡塘之一,源源不断的活水,滋润了湿地泡塘,也改善了生态,更让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了生态农业的无限前景。

数据显示,近年来,白城市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96万亩,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曾经风沙漫天,生态岌岌可危的土地上重现了绿水青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