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施介(一)
科研创新,要学会“提出问题”
寒露,泠风送晚秋
揭开神秘面纱 勾勒多彩风情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0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介(一)

 

●杨学程

读书本为寻光明。

施介(原名施汝显,号介庵。1909年—1947年)生于云南省洱源县凤羽街元士充的一个农家里。祖上几代书香门第,他是长孙,祖辈自然希望他多读些书,光宗耀祖。五六岁时,父母和弟弟相继去世,他便由婶娘抚养。

施介7岁时,由婶娘送进私塾启蒙。他资质聪颖,3年后,即转入凤翔两级小学。施介小学毕业时正值地方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中年丧夫的三婶一家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足,这时更加困难,经济日益拮据,捉襟见肘,无力再供他到百里之外的大理继续读书。施介无可奈何辍学在家劳动。施介从小喜欢读书,他渴望获取更多更深的知识,舍不得放下书本。他一边在家帮助耕耘和放牧,一边抽空发奋补习古汉语,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孜孜不倦地自学研读,给后来能写流利畅达的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闲时,他还帮人做工。两年以后,他积攒了点钱。

1927年秋,打听到大理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招生,他私下里和几个同学一同去报考并被录取。贤淑善良的婶婶知道后又惊又喜又忧,深深地被施介立志读书的行为所感动,考虑再三,忍痛让读小学的儿子辍学,节衣缩食供施介去大理继续求学。到大理以后,施介深知家境贫寒,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因此,他生活十分节省简朴,从不乱花钱,同时在学业上加倍认真地苦下功夫,以求学有成就。他觉得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三婶的期望。生活的磨难,使施介过早成熟起来。他常说,一个人只有经过最底层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味。

施介生活在一个急剧动荡变革的时代,革命风云瞬息万变,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使他眼界更加开阔了,他不满眼前的现状,不愿再走父辈的老路,决心抛弃读书求功名的仕途,寻找自己的理想道路。就这样,施介怀着探索新的人生之路的强烈愿望,冲出闭塞落后的凤羽小坝子,走上了艰辛的求学道路和漫长的革命生涯。在云南读书期间,正值云南几个地方实力派倾全力忙于争夺“云南王”的交椅,无暇他顾。因此,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浪潮推动下,进步思潮在云南迅速扩展,政治空气异常活跃。民主科学新思想像春风吹到了苍洱之间,革命浪潮冲击着大理,冲击着陈旧的传统观念,使古城活跃起来。这时,施介逐步地接触到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这些丰富着他的头脑,启发着他的革命觉悟。在这时期内,国民党左派进步组织在昆明等地纷纷建立,1926年创立的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也有了较快地发展。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中共云南特委领导下的迤西区区委,在大理等地秘密开展活动。进步文化运动和民主科学新思想的春风吹到了苍洱之间,革命的浪潮荡涤大理,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古城焕发了青春。

(一百零一)

(白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