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施介(二)
相约泗州 赏月下山河
荧屏创新,延续文化记忆
一言何以重九鼎
神童诗序惊风雨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0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介(二)

 

●杨学程

投身革命志不移。

进步文化的熏陶和马列主义的传播,开拓了施介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头脑,他看到了光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好比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了灯塔,找到了方向。他毅然选择了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道路,1928年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事业。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斗争多么残酷,他都矢志不移,顽强奋斗,义无反顾。

大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刻,云南的革命形势随之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共云南省临委与各地的地下党组织相继中断联系,党组织力量本来就薄弱的大理地区,处境更加困难。施介在失去与组织联系的情况下,仍以一个献身革命的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没有停止同地方恶势力的斗争,成为有志青年各种集会和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当时,洱源不少学生到大理读书,经他交谈串联,联合起来成立学会,成为相互声援共同斗争的集体。经常在一起,评论时局,抨击弊政,抒发己见,探讨前途,畅谈各人的前程打算。他还将自作的一幅对联“举目皆大敌,甘心作小人”悬挂于居室的墙壁上,表明自己与反动势力势不两立的决心。毕业时,在给友人的照片背面,他奋笔题写了“要从这黑暗里寻找光明,是彻底的扫除一切障碍!我们的工具唯有牺牲和奋斗。”充满牺牲精神的豪言壮语,表明了他为追求光明和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为民族的解放,拼死埋葬黑暗世界的决心。

1930年秋,施介从大理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先回家看望了三婶和新婚不久的妻子,然后前往昆明继续求学,并寻找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1931年,施介考入昆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该校因属培养全省优等师资的高等学府,由政府给予公费待遇,每年享受10个月,每个学生每月享受老滇票30元的伙食津贴。这10个月里吃饭不成问题,但是,其他开销和寒暑假期两个月的生活费还得靠自己设法解决。他和一些同学办假期补习班挣点钱来补贴零用,平时节俭度日,生活非常清苦。学校除发给讲义外,需用的教材课本由学生自备。施介没钱购买,凡是学校图书馆能借到的就先借来阅读,边读边摘抄,一时抄不完的就只好借。一次,他向图书馆借一本教科书,到期时管理员催要。他说:“我没有书,还了就没法学习了。”管理员只知照章办事,一定要他归还。二人相持不下,吵嚷到教务主任那里。教务主任看着这个衣衫单薄而成绩优良的学生,对他的困难深表同情,破例同意他借用到学期末。为了省下几文钱,练习本、作业本和笔记本他都不买现成的,而是买些贡川纸或有光纸自己装订。艰苦简朴的生活养成了他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淳厚朴实的人生态度。上课时,他专心致志,边听讲边做笔记,对疑难问题缜思明辨,不耻下问,各科成绩始终保持优秀。

从小勤学苦练的施介,有厚实的古文学功底。不但诗文造诣较深,行文豪放流畅,立意新颖,而且更擅长对联。他撰作的对联,音韵铿锵,寓意深邃,生动幽默。他同时也精于书法,挥毫泼墨,苍劲有力,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才学,他的品格,他的思想境界,在当时的校园内有口皆碑。

1932年冬,云南省立昆明第一师范的学生,为反对校方庇护不称职的教师刘某和克扣、挪用、贪污学生伙食费的食堂职员,掀起全校性的罢课风潮,施介等同学组织领导了这次学潮。学生群情激奋,要求惩办贪污分子,撤换校长,罢课时间达数月之久,在平素宁静的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施介执笔起草了上书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呈文。他把压抑已久的一腔义愤倾注笔端,仗义直言,对封建买办、法西斯式的教育制度及校方弊端严正地进行了揭露和控诉,对保障学生正当权益提出了合理要求。教育厅为平息学潮,几次施展软硬兼施手段。施介他们及时揭穿对方的阴谋,号召同学们团结一致进行斗争,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复课。当局迫于压力,撤换了反动校长杨天理,答应对学生伙食费账目进行清算,惩处贪污人员,骗取学生复课。风波平息后,反动当局立刻撕去伪装,露出狰狞的嘴脸,开除了施介等10位为首同学的学籍。不久,杨天理也官复原职。为了伸张正义,施介情愿放弃再读一学期即可拿到文凭的利益,甘冒受处分的危险,不畏强权,挺身而出,站在全校学生的最前列,向反动当局进行了有力的抗争。通过这次罢课斗争,施介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他从中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心中充满了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想通过合理斗争取得民主权利的幻想。然而,他坚信革命斗争的烈火是扑不灭的。

离开了学校以后,施介和同学李松荫决定前往苏区寻找党组织。他们一路历尽艰难,步行数月,辗转数千里,到达四川成都时,所带路费已全部用完。最后,把留作学费和生活费的20元钱,也拿了出来。到重庆后,两人翻遍衣袋,买了一张到南京的船票。途中,幸好得到船上工友的同情,在他们的掩护下,两人交替使用一张船票蒙混过关,顺浩荡长江东下。船到南京后,两人已是囊空如洗,只好离船登岸。为谋生计,同时也为了躲过敌特的魔爪,只好暂时寻觅个栖身之所。经同乡介绍,施介入国民党中央炮兵第五团当准尉司书。如此安排,虽事与愿违,但实出无奈,他只好暂且寄人篱下了。这时,他在给老友的信中,表明了他此时此刻的心迹“此次出省,并非为逃命,而是为寻求人类普遍光明。”他还鼓励失学的同学:“勿气馁,勿丧志,当鼓足勇气,继续奋斗!”

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寒冬,迎来了1935年的春天,施介趁部队进行整顿、来去自由之机,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国民党军队。这时,李松荫的身份被暴露,惨遭迫害得了精神分裂症,施介脱离樊篱后,立刻前往照顾。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仍不见好转。施介同友人商量后,决定送他回老家治疗。这年的秋天,云南南部的阿迷县(今开远市)县立中学增设简易师范班,派人到昆明招聘教师。经人介绍,施介前往执教。 (一百零二)

(白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