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同时强调:“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明了方向。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进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它以纪念地、标志物和典型人物等为载体,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省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吉林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和精神文化遗产,如东北抗联、四平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解放长春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些波澜壮阔的党史、革命史则是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红色资源在提升党性修养上具有独特价值。党性修养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党的本质属性在党员身上的内化,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行为、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开创实践和认识新境界的过程。“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切实加强党性修养是全体党员干部应该持之以恒坚守的自觉行动,也是党性教育的题中之义。红色资源作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记录,其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可以带领党员干部重温历史、感悟历史,明确使命、鼓舞斗志,可以激励党员干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可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增强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凝聚和带动广大人民共同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讲授方式为主,内容单调、形式较单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我们要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对提升党性修养的独特作用,始终把红色文化贯穿新时代干部队伍党性教育过程,着力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理论教育体系开发上下功夫,确保党性教育有实质性提升、有格局性突破、有制度性创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现场宣讲等方式,展现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内在动力。我省红色教育基地分布在全省各地,发挥这些红色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主题党日等时机,组织开展红色文物展览、红色艺术展演、红色电影放映等活动,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红色教育体验,并把这些活动与学习红色经典著作、举办红色文化报告会结合起来,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切实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党员干部的精神血脉中。
 开展寓教于行的红色文化旅游。吉林省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近年来,我省全面实施了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打造了吉林-延边-长白山林海雪原主题旅游线路、四平-辽源-通化-白山解放战争主题旅游线路、长春-松原-白城解放战争主题线路等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景区将观光式与体验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静态展示基础上,营造现场体验的浓厚氛围,将旅游和教育融为一体,让参观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红色文化带来的震撼,接受心灵的洗礼,助推党性修养的提升。
 开展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三大文库”“四大专题数据库”等建设工程的启动和推进,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我省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图书馆等单位都有红色文化资源产品库,有力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把我省红色资源打造成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需要全面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加强各单位联系和区域合作,形成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共建共享体系。同时,通过联合共建,让我省红色资源“活起来”,使其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基层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