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钱币里的长寿文化
书香是种什么香
古建保护有了新思路
施介(三)
焦裕禄的藤椅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介(三)

 

●杨学程

长夜燃起革命火。

施介到校后,一改学校的陈腐学风,大力提倡教书先交心,育才先育人。他在生活上同学生打成一片,主动接近学生,每天比学生起得还早,跟学生一起上早操,参加学生组织的爬山、赛跑、打球、郊游等文体活动。学生们评价他:“上课时是老师,下课是朋友,没有半点架子,见了他也不害怕。”因此很愿意接近他。讲课时,他表达明确,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同学们说听他讲课就像小时听奶奶讲故事,又精彩又好记。他还鼓励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刻苦学习,大胆提问,不要怕羞,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施介不但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他抓住青年学生思想敏锐、奋发向上、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启蒙。他的学生回忆说:“施介老师经常对我们讲,人生最高理想是如何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理想是指路明灯,一个人缺乏美好的理想,就不会有正确的努力方向。没有方向,等于没有灵魂,生活就毫无意义,不过是徒具躯壳的行尸走肉而已。一个人,当追求的目标越高时他的才力发展也就越快,对社会的贡献才会显著。”这些谆谆教诲,开启了学生的心扉,使他们从狭隘的人生囿地走出来,懂得了读书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

他还抓住一些社会现象,循序诱导。一次,他和几个学生在郊外散步,路遇乞丐,有两个学生给了几个钱表示同情。施介趁机开导学生:“给几文钱,不是根本办法。你们要知道乞丐不是天生的,他们为什么讨饭?这是不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如何才能把他们从饥寒交迫的苦难中解救出来,那只有彻底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的新社会。到那时,他们才会不再讨饭,不再受苦。”在施介的教导下,学生们的觉悟逐步提高了,他们不满足于埋头读书,他们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施介便不失时机地在几名进步同学中间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向他们介绍苏联十月革命、苏区红军的斗争、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等。还让他们传阅《共产党宣言》等文献著作及其他进步书刊。在执教的三年中,施介引导和影响了一批有志青年。他们中有人抛弃了现成的工作或舒适的环境,甘于吃苦,舍生忘死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艰苦战斗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血洒疆场,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贡献了年轻的生命,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之歌。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消息秘密传到开远,施介向个别学生讲解,然后通过他们到街上和农村进行宣传,使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抗日主张在边城广为传播,振奋了南疆人民的抗日信心。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举国上下一片抗日呼声,开远中学率先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滇南地区的一面旗帜。为响应南京“首都各界抗敌后援会”和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云南省学生抗敌后援会”,在施介倡导下,开远中学成立了“开远中学学生抗敌后援会”,几个进步学生担任了领导人员。他们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募集财物支援前方抗敌将士。施介亲自起草了“告开远父老书”,由师生抄写广为张贴散发,阐述民族大义,呼吁各界给予支持。他们还走上街头开展宣传活动,男生穿军训制服,女生着白衣黑裙,每人手执三角形小红旗,高举“开远中学学生抗敌后援会”的横幅红布标语,踏着整齐的步伐,沿途挥旗、喊口号、唱歌、撒传单,使抗日的呼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他们还深入附近的村镇进行宣传。每到一地,或演讲或唱歌或演活报剧,吸引了很多观众,使抗日救亡运动在各界人民群众中迅速扩展开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赢得了城乡各阶层民众的同情和支持。有的捐钱捐物,有的出人出力,形成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他们的行动影响带动了邻县,这些县也先后成立了“学生抗敌后援会”,并派人到开远县立中学联系,索要“告开远父老书”作参考,同时约定一致行动,相互声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施介还把课堂当作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他选编了一些能结合抗战形势的教材,向学生们推荐有积极意义的课外读物,讲述历史上抗击外侮的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施介还创办了《心声》校刊,并亲自担任主编。他设计的刊头图案,是一片东北角被蚕食的套色秋海棠叶,当中一颗红心,“心声”二字嵌在心上,新颖别致,寓意深刻。校刊成为宣传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阵地,深受爱国进步师生的欢迎。后来,开远的各学校相继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把滇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高潮。

1937年11月1日,滇越铁路员工为反对法国资本家裁员减薪的剥削行为,掀起了滇段全线大罢工。施介等人领导了开远铁路员工的罢工斗争。施介发动商贾罢市,学生罢课,向社会呼吁,支援工人的正义斗争。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迫使法国资本家废除了裁员减薪的命令,罢工斗争赢得了胜利。

随着进步师生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铁路员工罢工斗争的胜利,施介看到了开远地区革命力量已有一定基础,心里盘算着未来斗争的道路,很可能上山打游击。他便和几个人商量,决定先去延安学习军事。经过多次密谈和动员,1938年2月初,施介等一批热血青年,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一个多月以后,施介一行4人终于到达延安。当巍巍宝塔山映入眼帘,滚滚延河水从身边流过时,他们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兴奋得跳了起来。

(一百零三)

(白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