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阳 本报记者 汪伦
见到杨远才时,他正走村入户地给村民讲解铁路护路相关政策以及铁路护路的安全知识。一看到我们,他就开始吐苦水,“政策吃不透,大家交通安全意识就上不去,给护路工作增添许多不稳定因素,村民也要自觉履行自己的护路责任啊……”
看到眼前这位滔滔不绝、自信幸福的护路员,很难将他和3年前的身影重叠。
3年前,44岁的杨远才是洮南市洮府街道办事处福胜村村里远近闻名的勤快人,乐于帮助村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被“上有老人卧病在床,下有26岁的脑瘫女儿”压弯脊梁,家庭陷入贫困,2017年成为洮府街道办事处建档立卡贫困户。
福胜村始终强化领导责任,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实施了产业扶贫、低保兜底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给村民们致富脱贫,转变观念开出了多味“良方”。为改变现状,杨远才紧跟着党和政府的步伐,从未想着掉队。他在充分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后,不仅享受到了扶贫政策中的“翔宇、明源、光伏”等六项惠民政策,还被安排了一份公益岗工作,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扩大了大棚规模,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019年他成功脱贫。
从困境中走出来的杨远才,除了感激党和政府,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要回报乡邻。在此期间,洮府街道办事处福胜党支部经过考察研究,决定让杨远才成为一名铁路护路员。“护路工作这份苦,很少有人吃得下,但是这份苦我吃得很甜。”杨远才介绍,除了检查铁路周边易燃易爆物品、清掏水沟、巡视铁路、宣传有关政策等日常工作,还要时刻准备好应对突发状况,全天24小时待命。
杨远才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感恩之心,提振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气神”,为洮府街道办事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思想基础,凝聚了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