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北国,天高云淡,叶落成金,转眼,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即将到来。
长久以来,白城日报记者队伍薪火相传,我们散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去跋涉,去寻找,去记录。我们努力守护真实,传递美好,讲述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呈现丰富立体的白城风貌……
到现场去,我们用力奔跑。
弘扬抗疫精神 展示记者风采
●本报记者 李晓明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接到采访通知,需要一名摄影记者到高速服务区拍摄境外及外地返程人员的图片记录。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我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几次拍摄任务。4月24日及4月26日,我分别两次来到大安高速服务区,记录存在感染新冠肺炎风险人员分流工作过程。
在车辆停下的那一刻,我似乎体会到了与病魔零距离接触的感觉,身着厚重防护服的我,汗水不停地从面颊流下,有的已经流到眼睛里,身上的防护服已被汗水浸湿。拍摄照片时,由于身着防护服,我的身体略显僵硬,动作有些笨重,我费力地举起相机,拍摄了人员分流场景。在那一刻,看着同样身着防护服的在场所有抗疫人员,我深刻体会和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和所有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辛。
图片拍摄工作是全程全时的,春夏秋冬、日日夜夜,全市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我拍摄的图片。身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的强度和密度都很大,但能够在疫情防控一线,记录下一个个重要瞬间,我深感骄傲,更体会到了一名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看着逐渐分流的车辆和人群,我不禁为自己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而骄傲,我将尽全力,记录下我们白城的发展历程、巨大变化、感人事迹,使这些美好瞬间成为永恒。
这就是我们 这就是记者
●本报记者 王野村
11月8日,第21个记者节,在这个我们自己的节日里,我无法不对过去的时光充满感怀,无法不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憧憬。
9月22日,吉林·白城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镇赉县开幕,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全市共庆五谷丰登的“金灿灿”瞬间。2020年,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阶段性干旱和3次台风灾害,但由于抗疫、抗旱和防台风措施得力,预计我市粮食总产量将超过去年,实现“九连增”。想到我拍摄的图片也许会成为这份靓眼成绩单的一个注脚,我深感骄傲。
还有今年2月15日,我拍摄的图片《白城市工业园区在火车站广场搭建临时帐篷24小时值班接送复工人员》,被收入中宣传部2020年重点出版物《百名摄影师聚焦COVID—19》一书。今年9月29日,《百名摄影师聚焦脱贫攻坚》画册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书中共收录了中国281位摄影师306幅新闻纪实摄影作品,我的作品《农机局长讲授帮扶第一课》收入此书……今日的记录,就是明日的历史,也许我和我的作品不过是一点萤火,但即使力量菲薄,我也要用尽所有力气,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发出光亮。
记人,记事,记风景;行者,观者,徒步者,我以为,这就是我们,这就是记者。
记录城市故事 见证城市发展
●本报记者 张赫
风里雨里节日里,城里乡里山间里……记者是一个永远的行路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很累,但是热爱。工作10年,我跑遍了白城的乡间田野、大街小巷,以记者的身份去了解白城,感触很多,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发展的速度和热情。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狠抓“四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势头。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最为振奋的是,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深入挖掘、充分释放白城新能源优势,探索氢能经济新路径,尤其是密切与一汽解放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合作。10月21日,我市举行了一汽解放·白城市政府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交车暨运营仪式,标志着白城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实现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投运的城市。我有幸参与宣传报道,见证了车钥匙交接这一让人激动万分的历史性时刻,与全市人民共鉴解放品质,领略科技实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正式投入运营,也标志着我市氢能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进了新动能、新希望。
不断地行走、感受、沟通、记录……作为一名记者,我满怀热忱,一直在路上,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厚度,用笔杆参与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用镜头记录和见证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坚守抗疫宣传一线 展现记者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 李政孚
田间地头、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战疫现场……即将过去的一年,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为各类采访和稿件忙碌着,但让我更加明白了一名党报新闻记者的职责。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们跟随抗疫人员走上防控一线,挖掘动人细节,通过一篇篇稿件的持续报道,让人们了解到持续坚守一线的“战士”,同时也让为疫情防控卡点捐款捐物的企业备感温馨……为宣传这些无名英雄,我们尽着一名新闻人应尽的职责。
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采访中,印象最深的就是2月24日,走进白城中心医院病房,采访因疫情防控需要加班加点、连续工作27天、突发心梗病倒在战疫一线的白城市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副支队长谢宏宇。站在谢宏宇的病床前看到,他表情凝重,呼吸困难,但与他交谈过程中,他坚定的眼神和微弱但有力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我深深感受到了他急于回归工作岗位继续奋战的焦急与渴望,体会到了他对工作的执着与忘我。看着病房中24小时戴着口罩、呼吸困难的谢宏宇,妻子忧心忡忡,俩人的手紧紧扣在一起,彼此给予力量,这也让我看到了一名人民警察舍小家为大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医院,我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更看到了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坚守与付出,能够实地见证和采访他们的动人事迹,我深感荣幸。
走进通榆边昭镇 喜看村民迁新居
●本报记者 张芙
10月16日,吉林日报与全省各市(州)党报合作共同发起了“牢记嘱托决胜脱贫——向幸福出发”全省党媒联动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为报道好我市脱贫攻坚成绩和亮点,10月10日至16日,我们采访组一行3人前往通榆县边昭镇铁西、腰围子、五井子3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昭福家园小区采访。
当看到这里的常住人口1287户362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4户943人全部住上了新房子,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为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为我市精准扶贫政策的高效实施。
3年前的铁西、腰围子、五井子村的村民吃水靠井,生活靠天,土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有“盐碱地涝洼塘,光出碱沙不打粮”的说法,加之铁路涵洞影响交通,生活极为不便,能住进楼房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确保搬迁农民稳定脱贫,边昭镇紧紧围绕“怎么搬”“怎么建”“怎么管”“怎么富”4个问题,来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2018年,边昭镇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爱心超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加活动和义务劳动赚取积分,再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从铁西村到腰围子村再到五井子村,我们看到了村民幸福的笑脸,也感受到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新成就。
建设美丽家园 我是参与者
●本报记者 朱晴
沐浴初冬暖阳,新中国第21个记者节如约而至。作为新闻人,回首自己从业以来的经历,回顾采写过的一篇篇新闻稿件,既有感动也有欣喜,既有温暖也有辛酸……
与身边的前辈相比,我没有那么丰富的采访经历,也缺少深度报道的经验,有的只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工作中积累的一些肤浅经验。白天在外采访,夜晚回家赶稿,忙碌在楼宇小巷、田间地头,活跃于人民群众之中,穿梭在社会万象之间,挖掘鲜活人物,反映市民心声……这是每一位记者工作的常态,更是让我乐在其中的状态。很庆幸,能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一名记录者、一名见证者、一名传递者。
金秋9月,我作为一线记者采访时看到,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到各个小区,纷纷拿起扫帚、拖把、抹布、水桶等劳动工具,积极踊跃投身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工作当中。楼道内、绿化带旁……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提水、清扫、擦洗……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受到居民好评。
能够捕捉城市蜕变过程中的细节,见证一场为“美丽”而战的“战役”,是我的幸运。未来,我将继续在新闻采写的道路上,用手中的纸笔记录白城的发展,见证白城人民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
讲好老兵故事 致敬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 张风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之际,我采访了白城市多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回首那段峥嵘岁月。
多年的记者生涯,我看见和听见过难以计数的故事,也曾经无数次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动,但最触及心灵、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这些老兵的故事。他们讲述的战争,虽没有小说和电影中的战争那样传奇,但更震撼人心。
这次系列采访从9月末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先后采访了郑云岚、高峰凯、杨青山、张建华4位老兵。这些曾经无数次接近过死亡的老兵,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也已90岁。他们有的独自抓住过敌军俘虏、有的手执爆破筒炸毁了敌人碉堡、有的拿着刺刀与敌人肉搏,还有的与战友们一起用轻武器对抗敌人的坦克和飞机……
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让老兵们身上闪耀着不寻常的光辉,但是在战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却悄然褪去英雄的光环,回归到平凡生活中,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听了他们的故事,除了震撼、感动,更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些老兵和他们的故事,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