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温情和善意跨越鸿沟
施介(四)
一寸光阴不可轻
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古人喝开水吗
廉官知俭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介(四)

 

●杨学程

延河滋润添斗志。

两三天以后,他们被分配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校实行供给制,每人每月一元钱津贴费,一律平等。伙食很简单,每天两餐小米饭和粥,有时是窝窝头,副食一般是自己种的蔬菜。上课时,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课桌,笔和纸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条件艰苦,但“抗大人”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抗大的学习是讲实效的,一个课题、一篇讲稿,往往学了又讲、讲了又学,反复讨论,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请著名学者来讲,使施介他们第一次较系统地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拓宽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思想境界,找到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军事课主要是抗日游击战争和一般军事常识,讲课的都是经过长征的有经验的干部。他们不搞纸上谈兵,采用启发式和研究式方法,结合实战进行演习,始终把教学与抗战、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员很快掌握了军事本领。最令施介不能忘怀的,是有一次亲耳聆听毛主席作报告。毛主席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必须打长期持久战的科学理论,精辟严密,听后使人心明眼亮。报告对敌人的辛辣讽刺入木三分,对一些问题的比喻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给施介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他受益匪浅。

1938年6月,施介到抗大不久,遇到了云南老乡朱家璧。朱曾任滇军靖卫团二连连长、云南讲武堂第五军官分校军事大队区队长。朱在滇军任职期间,追求进步,向往革命。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二人经常在一起谈心。1939年初,朱家璧施介等人经研究后,由施介执笔,写了一份《我们对于将来回云南及滇军中工作意见的报告》,送给中组部。党中央接纳了这个意见,考虑到施介在云南太红,朱已有很好的社会基础,遂于1940年10月,朱家璧回了云南。

1939年初,施介结束了抗大的学习生活,被调到中央组织部总务处当处长,继而被选送入延安马列学院深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施介较全面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攻读了逻辑学、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革命运动史、苏共党史教材等课程,比较全面地提高了理论水平。1940年,施介调任陕北公学教育处副处长。他兢兢业业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培养革命干部的工作上。1941年他调任延安大学党总支书记,担当起全校1000多名师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任。整风运动开始以后,他负责该校的整风工作。在工作中,他牢牢把握党中央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结合实际,力求使之具体化。他注重端正学风,通过深入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校师生特别是党员干部大大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普遍原理,树立了革命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此同时,更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使他由一个爱国主义者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陕甘宁边区,对其进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切断了边区的供给和贸易渠道,使边区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施介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领导了延安大学全校师生的大生产运动,他带头参加劳动,和师生一起开荒,种菜、养猪、纺纱、织毛衣,靠双手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学习用具,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百零四)

白城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