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刘乾坤 常凯盈
孙海山,1932年出生于前郭县八郎乡一个小村庄,1948年3月,在前郭县参加解放军,在独立三团二营六连当战士。同年7月,编入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三支队三大队三中队三分队当战士。随即参加抢修陶赖昭松苑江大桥铁路的施工任务,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孙海山深知抢修桥梁、铁路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入部队后他就一头扎进了抢修工作中,凭借着吃苦耐劳和勤学好问,他掌握了抢修本领,先后参加了1949年4月抢修安徽省蚌埠市淮河铁路便桥施工任务,1949年7月抢修河南省巩县黑石关洛河大桥线路施工任务,1949年10月修建湖南省衡阳市湘江大桥施工任务,1950年8月修建江苏省新沂县砲车镇老鳖河大桥施工任务(砲车至连云港线)。
参加抢修任务时因表现突出,1948年立两小功一次、1949年立一小功一次。并获得了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孙海山于1950年12月跟随部队奔赴朝鲜。
1951年4月,孙海山在铁道兵团直属桥梁科任测工。在完成新安洲新安江大桥和价川大桥的抢修施工任务后,所在的铁道兵团奉命调到顺川大同江桥承担抢修任务。同年7月,直属桥梁团扩编为铁道兵团第四师,工程科改为工程处,孙海山任施工技术科测工。回忆起那段经历,孙海山说:“当时抢修桥梁时每天都是九死一生,有几次大型的轰炸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1951年4月的一天,科长王金铎带领我和另一名战友到大同江桥现场。到了才知道由师长批准,16团1营一副营长带领一个排、师侦察连一连长带领一个爆破班,在便桥南侧运土石方。这是我入朝以来第一次白天施工抢修。上午9时左右,飞来4架敌机,飞得很慢很低,还有4架喷气式飞机,围绕大飞机前后来回飞。副营长命令防空。敌机来到我们的上空,发现了我们部队。怕敌机炸桥,我们急忙跑进指挥所,只听到轰的一声响,冲击波合着风将矿尘吹进屋。敌机飞走后,一看便桥完好无损,再看施工之处烟柱升空,一片肃静。过去一看,有的战友被烧死了、有的战友被炸死了,而大多数是被土埋闷死在里面,伤亡50多人。只我和另外两名战友是幸存者。”“还有一次是在1951年9月的一天,科长张秉贺带领我和测工王金城去大同江桥第一便桥现场,飞来了30余架敌机,轮番轰炸,同时在周围的村庄轰炸,我们3人在桥梁防空,敌机就在离我们两米远的地方扫射,那一次感觉死亡离我们太近了。”
这样的抢修战斗一直持续着,孙海山和他的战友们在一次次的死里逃生中继续着战斗。1953年12月,孙海山随部队凯旋回国,在朝鲜战斗了整整3年。回到祖国后,荣获抗美援朝纪念章两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
回到地方后,孙海山被抽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政治学校学习,获得通报嘉奖一次。随后,他被分配到镇赉县百货公司工作,因工作突出,被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82年5月在镇赉县百货公司任党总支书记期间,因积极参加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被县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工作者,并出席吉林省优秀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大会。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孙海山身体尚好,头脑清楚,行走自如。老人从未挑剔过待遇和住房等问题。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幸运多了;比起抗战年代,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我现在什么都不缺,只希望大家别忘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过去,铭记历史、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