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思想纵横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加快推动白城实现农业现代化 (下)
画里有话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0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推动白城实现农业现代化 (下)

 

三、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产业体系方面。主要是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基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对基地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多数产品以原料形式出售,产品附加值低。

(二)生产体系方面。在种植业生产上,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有600多万亩旱田没有全程抗旱能力,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局面;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地产出能力不高。在畜牧业上,存在畜禽养殖方式落后,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畜牧加工产业发展滞后,饲草料加工企业少,饲料自给率低等问题;在保护性耕作上,存在保护性耕作补贴专项资金整合对推广工作影响较大,土地分散经营制约大型免耕播种机规模作业,免耕播种机具价格较高,秸秆覆盖影响灌水不利于抗旱等问题。

(三)经营体系方面。虽然按照省里户均100亩的统计口径,我市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能够达到42%,但主要受农村人均耕地多、户均基数大、大量年老体弱农户将土地转包等因素影响。还存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土地仍然呈现碎片化状态,缺少真正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而且单纯转包方式的占比高,出让方仅是得到转包费,承包者多数没有形成现代农业所要求的统一耕种收、统一施用化肥农药等方式。

四、工作对策和建议

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聚焦生态引领、绿色发展、质量取胜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白城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全市粮食产量达到55亿公斤、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50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

(一)聚焦要素挖潜,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依托土地增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探索建立适合白城的黑土地保护新模式,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不断恢复和提高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整体布局有序实施年度建设任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处,成型一处、达效一处,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旱涝稳产的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加大盐碱地开发治理力度,扩大土壤改良治理盐碱地规模,有效将白城土地资源转化成耕地资源。二是依托水利保粮。重点在引水灌溉上做足文章,尽可能多的利用嫩江、洮儿河等过境水资源。重点推进各大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尽快打通入田到户的“最后一公里”。结合全省大水网工程,加快推进引嫩入白二期工程;推进察尔森水库引水常态化,增强洮儿河灌区灌溉能力。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设施农业,提高抗旱能力。三是依托科技兴粮。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良种、良法配套,依靠科技现代化,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全面落实保护性耕作补贴政策,按照整乡推进谋划布局,培育10个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乡镇。抓好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数字农业创新工程,推广运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等现代化技术。

(二)突出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两都两基地”。一是打造国家杂粮杂豆之都。以培育种植专业村、专业乡为载体,重点发展燕麦、绿豆、高粱、谷子、藜麦等杂粮杂豆种植基地,形成全市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区。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在白城投资建厂,开发杂粮杂豆食品、饮品等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供销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等现有县域物流资源,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升级,创建全国知名的杂粮杂豆大市场大物流。二是打造东方燕麦之都。加大引企入园招商引资力度,以洮北经济开发区规划的白城燕麦产业园区为基础,力争引进2-3家龙头企业入园,开发燕麦主食、饮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带动白城燕麦产业发展壮大。提升白城燕麦科技创新实力,重点在品种培育、盐碱地修复、燕麦种植、系列健康保健食品加工等关键技术上突破,打造燕麦科研高地和推进燕麦系列产品加工。启动建设集啤酒街、养生保健、美容美颜体验等于一体的白城燕麦健康休闲小镇。三是打造生态牧业基地。加快通榆牧原、大安牧原生猪一体化项目建设,确保到2021年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饲养量100万头以上)。突出发展草食性畜牧产业,重点建设50万头优质肉牛、10万头奶牛、1000万只肉羊和300万只白鹅全产业链项目,打造吉林省西部草食畜牧产业园区。依托飞鹤、吉天然、和合、吉运等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闭环发展。四是打造生态水产基地。重点支持大中型水库、河湖连通泡塘,建设鱼苗繁育基地和优质野生鱼生产基地。扩大名特优品种生产规模,打响“生态鱼”品牌。开发渔光一体化旅游项目,推进与中林森旅和杭州千岛湖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渔业生产、鱼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

(三)壮大带动主体,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以梅花集团、益海嘉里、飞鹤乳业、通榆牧原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支持扩能改造、科技攻关、建设基地,重点扶强一批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聚焦燕麦、绿豆、高粱、肉牛、肉羊等产业链条加工短板,加大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当地有实力的骨干企业“退城进园”扩能改造,培育一批小精尖特传统加工企业提档升级。二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农业资源、山水风景、地域文化、乡土民情等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田园综合体等休闲农业和湿地游、草原游、民俗游等乡村旅游。推广“互联网+农业”等电子商务模式,依托工业园区创业大厦,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入驻,打造综合性白城电商基地,推行网红带货等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 “快递下乡”工程等,构建完善的覆盖县乡村的电商支撑体系,建立农业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三是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营机制,集中打造辣椒、绿豆、水稻、肉牛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业农村资源与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养老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落实杂粮杂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打造国家级杂粮杂豆特色产业集群。

(四)创新组织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坚持“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清理一批”的原则,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的专业化水平。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对今年市级200个示范合作社、50个示范家庭农场,实行“一社一策”“一场一案”培育模式,提高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创新规模经营方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民合作、土地入股、企业租赁等主导模式,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序衔接。对市级50个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搞好分类分区示范,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适应规模经营发展需要,积极培育生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金融保险等专业性服务机构,推动社会化服务向产业全过程延伸。推进土地“两权”、农村集体房屋等抵押担保,加大“政保担”“农地贷”“吉农牧贷”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拓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种保险业务范畴。四是抓好村庄规划。顺应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种类型,编制和修编村庄规划布局。特别是在搬迁撤并类村庄顶层设计上,坚持用战略思维定准位,用发展眼光谋划好,用历史耐心稳推进,为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推行绿色发展,加快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持续推进河湖连通配套工程建设,解决好蓄满水、蓄足水问题,探索建立常态化引水补水机制,确保工程发挥应有作用。加强草原治理保护,采取退耕还草、盐碱地修复治理、围栏封育等措施治理退化草场。重点抓好向海、莫莫格等自然保护区引水增湿,稳定和保持蓄水量,加快恢复湿地风貌。持续开展造林绿化,2021年全面完成“三年再造百万林”任务。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模式。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控,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控和农药残留监控,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大力推动粮牧加一体化,建设飞鹤奶牛、牧原生猪等种养循环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稻鱼稻蟹综合种养新技术、新模式。依托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加强生产过程和产品监测,打造一批标准化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行畜禽粪污还田无害化处理,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改造粪污处理设施,提高养殖粪污处理能力,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重点发展秸秆饲料化产业和秸秆肥料化产业,继续加大对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支持力度。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肥料包装、废旧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

(六)完善质量监管,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一是抓好知名品牌创建。瞄准国家驰名商标和地标产品,打响白城燕麦、白城绿豆、白城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白城草原红牛、白城生态鱼等区域品牌的申报。引导支持组建产业品牌联盟,建立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和模式,形成白城知名品牌的规模效应、价值效应。二是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健全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标准规范,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协会+标准化+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积极开展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可追溯监管制度,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认知度。三是广泛开展宣传推介。发挥国家杂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这个全国唯一、国家级专业质检机构作用,建立白城杂粮杂豆品质指标体系,夺取国际贸易定位、定质、定价 “话语权”。深入开展知名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不断扩大白城特色农产品的覆盖面和美誉度。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白城市委政策研究室)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