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我市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座谈会
“河湖连通”释放生态“红利”
省扫黑办专家组来白督查指导
李明伟会见江苏新誉集团董事长周立成一行
我市召开学习贯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市委宣讲团动员会
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开展
“全国交通安全日”集中宣传活动
市政府召开党组会议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湖连通”释放生态“红利”
《光明日报》报道“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为我市带来巨大变化
 

●本报记者 张芙

11月27日,《光明日报》第四版以题为《吉林白城:“河湖连通”,通向生态之城》报道了我市“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以来为全市带来的巨大变化。

报道从“打造生态美景”“带来产业振兴”“破译幸福密码”三个方面阐释了“河湖连通”为我市生态、经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等方面带来的综合效益。

报道指出,在吉林省西部,有这样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白城。这里的莫莫格湿地鹤舞鸟鸣、芦苇葳蕤,乡间沃野河湖互济、草茂粮丰,城市中绿地如茵、喷泉流水随处可见。

报道通过采访白城市通榆县兴隆渔场场长齐春晟,讲起了渔场“退荒还水”的故事。大约30年前,兴隆渔场就开始水源吃紧、鱼群锐减。从2003年到2013年,渔场干涸,职工们只能开垦土地变成“农民”,靠种田养家糊口。

2013年,吉林省启动首个以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重大生态水利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白城出现了转机。借助“河湖连通”工程,白城在全省率先破译“水密码”,利用自然水系和兴修的水利工程,通过采取提水、引水、分水方式,把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湿地当中。

报道提到“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在位于白城的莫莫格湿地,白鹤栖息数量由原来的5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3800余只;在向海、牛心套堡世界A级湿地,往日如诗如画的美景又得以再现;在通榆县兴隆、胜利两座中型水库,连续12年干枯的历史终于结束。

“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以来,白城124个水库泡塘得以连通,形成了网络纵横、星罗棋布的水系网络。全市共增加可蓄水能力2.5亿立方米,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4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

今年是白城镇赉县大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丰收年。该社理事长刘清杰说:“今年,我们每公顷水田收获水稻12000斤,照去年每公顷增收1000斤!”

刘清杰合作社的耕地正位于“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主干渠上,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合作社农田用水。

自“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以来,白城约1.5万农田井得以恢复灌溉能力,增加农田灌溉水量近5.5亿立方米。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从2013年196.3万亩增长到现在的315.7万亩,成为全省水田第一大市。从2013年到2019年,全市粮食连续7年获得大丰收,产量呈逐年提高趋势。

不仅仅是水稻种植,2015年,月亮泡水库冬捕创下了一网捕鱼40多万斤的该库单网捕鱼历史记录;白城市水产品产量由2013年的3.22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4.72万吨;2012年,白城市开始实施“稻渔种养增收工程”,到2019年累计实施144.5万亩,占吉林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半壁江山,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

“春夏之际,走进白城,扑鼻而来的是满城花香,映入眼帘的是成荫的绿树,身边流过的是鹤鸣湖荡漾的碧水。”《光明日报》这样评价我市目前的生态环境。

报道指出,变化源于河湖连通的附属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副书记高博说,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一系列城市设施的建设与合理规划,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收、过滤,并收集储存起来;在需要水的时候,城市又能够像海绵一样将水排出,进行合理利用。

为此,白城建起了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化带里散落着鹅卵石。针对寒冷气候,白城还研发出道路抗冻融透水铺装与融雪剂自动渗滤弃流技术,并申请了专利。

此外,白城创新实施了“海绵城市+老城改造”建设模式,在改造过程中率先实施“街区制”建设,建设地下管廊28公里,主要路面上空的电力线和网线实现全部入廊,改造老旧小区172个、道路48条、公园广场6个……市民张成立说:“现在走到哪儿都是美景,小区变花园,老城变新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