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鹤乡草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丰收之舞
只要一只
记住泸定桥
走过的便是风景
向志愿者致敬
河湖连通
乡情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住泸定桥

□善福元
 

我很喜欢桥,喜欢桥上的风景。

桥是路的延伸,是化解阻塞的长虹。累累的脚痕,压不垮它躬身的骨架。它以铮铮铁骨挽起了两岸的企求,连接起了彼此间的兴盛与繁华。它一颗炽热的心在钢筋混凝土中燃烧,铺就出两岸秀美的风景。

桥总是和成功相随,和惟美相伴。鹊桥相会、牵线搭桥,让人心生喜悦,灞桥柳烟、断桥残雪让人想到红蕊凝香,曲笛飘渺。只有泸定桥和别的桥不同,它烈烈悲壮,具有中国神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境内,是最早出现在大渡河上的桥梁,是历史上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清康熙45年(1706年)。至今我们都难以想象,300年多前,人们如何在这么一个没有公路、不产铁的地方,在大浪滔天的河上建成这样一道铁索桥。

据说皇帝下令修桥后,方圆几百里地的人民欢天喜地。大批人马四处找铁建桥,可桥工在二郎山上转了好久,连块铁渣也没找到。他们毫不气馁,又到更高更远冰峰林立的贡嘎山去找。

一天,只见山上红光一闪,“哗”的一声巨响,一股铁水喷涌而出。在汉族铁匠马之常的带领下,众桥工用铁水铸了4根扶手铁桩,每根重1800斤,十几个人也抬不起来。正在为难时,来了一位大汉,他自称名叫郭达。他用双手轻轻一搂,就将铁桩抱了起来,一一安放到大渡河两岸建桥的位置。桥工们感激不尽,连忙捧了热茶、酒肉来招待他,谁知转眼间他就不见了。至于那13根小碗口粗的铁链又是怎样飞跨大渡河两岸的呢?藏族老乡说,是一个名叫嘎达的大力士,将铁链夹在腋下,乘船从东岸到西岸,来回十几次,待铁链架好,他也因过度劳累而死。

难不成建此桥真有神助?

传说归传说,事实上这座桥也确实来之不易,它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 13根百米长的铁索贯穿东西,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泸定桥建成后,大大方便了茶马古道上的货物运输,最重要的是在川藏要衢建立了一个天险镇守之处。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所以,康熙帝得知泸定桥建成后,高兴地亲笔题写了“泸定桥”3个大字,意为泸河一带就此安定了。

我小时候脑海里就对泸定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于,今天我走上了泸定桥,带着景仰和敬畏。

铺在上面的一条条3米长、10厘米宽的横桥板极富韵律感,两岸木结构的桥亭飞檐翘角,灵动轻快。从远处望去,桥头两端东低西高,呈飞舞之姿,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连接横桥板的主道板平稳结实,使这座桥不但安全适用,更给人一种美感。走在桥上,随着铁索桥的下坠弧度而上下起伏,能体会到人与桥之间的和谐与舒适。泸定桥以它建造的精妙、独特的风貌、宏大的气势为世人所倾倒。

但真正让它闻名中外的是当年那场荡气回肠的绝地之战——飞夺泸定桥。

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红军遭受重挫,减员过半,大渡河天险成为红军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

1935年5月,红军长征的队伍来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的天险纵横的重叠山川中。

蒋介石认为此时全歼中央红军时机已到,遂调动数十万国民党中央军和军阀武装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当时国民党的部队将红军包围的滴水不漏,后有追兵,前面堵截,天上有飞机,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只能选择泸定桥突围。泸定桥,能否夺取,关乎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两种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对峙着……

5月28日,红四军团战士不吃不睡,一天急行军240里,抢在了敌人的前面,奔向了泸定桥。红四军团前身是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奋战,屡建奇功,有“铁军”之称。

飞夺泸定桥不但要“能飞”,还要“敢夺”。泸定桥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红军赶到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拆掉,只剩下冰冷的铁索。这样一座桥,别说要在枪林弹雨中夺过来,就是走过去也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

在这里,只有鹰来过,一切行走的都驻足不前。

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程/飞兵夺泸定。(杨成武)

冲锋号响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

“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

桥底下激流湍急,旋涡深深,浪花涌起,对岸敌人的机关枪疯狂地扫射。可是红军并不退缩,前面的战士掉了下去,被惊涛骇浪卷走。后面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他们冒着密集的枪弹,勇敢地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当突击队接近桥头时,桥头守敌乱了阵脚,突然敌人火烧桥头。霎时,大火熊熊,浓烟滚滚,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向死而生,冲向大火……

红军夺下了泸定桥,主力部队终于胜利地渡过了大渡河。是他们用血肉塑造成一座丰碑,用身躯开辟了一条通天之道,用“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了最后的胜利,是他们的号角吹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飞夺泸定桥,党中央与红军从此转危为安,摆脱了追兵,一路向北,直到延安,毛泽东领导革命从胜利走向了更大的胜利。

13根铁索托起了一个共和国!

历史将记住泸定桥。记住了这一刻:1935年5月29日,4天 、96小时、5760分钟、345600秒。

诗人陈运和有诗:“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一座如此简陋的桥/一座十分惊险的桥/一座跨越激流的桥/一座飞跃峡谷的桥/一座用毛泽东诗词筑起万代牢固的桥/一座被新中国曙光照亮千秋永存的桥”。

我走在红四军团北进昼夜行军240里的那条路上(现在叫勇士路),我望着纪念红军长征的大型浮雕,向英雄鞠躬!回望85年前红军冒着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的画面,依旧鲜红耀眼。那爆响的骨骼、紧绷的肌肉、偾张的血脉、燃烧的目光和血与火的场面仍然让人灵魂震颤。虽然,长征离我们远去了,但飞夺泸定桥的烈火硝烟似乎还在翻卷着、呼啸着,那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里,每一个字都闪烁震撼灵魂的光辉,每一行都化作一股力量沉淀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

走近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饱满、生命的力量和高度。脚下大渡河汹涌的波涛撞击着我内心柔软的防线,那飞溅的浪花是恨是痛是爱是歌是呐喊,那滚滚的激流带走的是血是泪是历史是不屈是悲壮……

大渡河呀,虽然多少人为你歌唱,但是我既敬畏你又恨你!恨——你!恨你带走了多少蓬勃的生命,让多少青春年华在这里终结,让英雄在这里只留下了名字,成了一座雕像,他们牺牲时还是高昂着头颅匍匐着身躯冲锋的姿势,甚至有的英雄连名字都没留下,只留下了那满脸稚气和喷火的眼神,或许他们是瞒着年龄上前线的娃娃兵,他们还没体味人生的美好。大渡河,你让多少母亲失去儿子、让多少儿子失去父亲!你是魔鬼、是野兽啊!这一切,伤痕累累的山谷都铭记着!

如今,碉楼不再是军事设施,这里成了旅游景点。每天来往的不是战马嘶鸣,飞机大炮,而是旅游的班车,是一批批摆着pose照相的游客。也许,先烈们当年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人民不再过那种日子,就是为了有今天这般光景。

大渡河啊,你把一切都带走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