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赫
90后党支部书记应大川,自2016年担任洮南市万宝镇三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凭借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和一腔甘于奉献的热血,带领村班子为集体事业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普遍赞誉。他根植养地——“三发”这块厚重的沃土,担当作为,务实重行,书写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时代芳华,他不仅根治了村班子的“老病”,而且拔断了贫困人口的“穷根”,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奔向小康的“坦途”。
抓党建 打造坚强堡垒
2016年4月,恰逢基层党组织换届,做过农产品购销经济人的应大川,头脑聪慧,为人厚道,他报名参加了换届选举,并以高票当选三发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只有24岁的他,在全市是年龄最小的党支部书记。他的加入立马让村班子焕发了生机,增添了活力。他拿出年轻人的勇气和担当,下大力气从抓村“三委”班子建设入手,在村“三委”换届工作中,力推群众基础好、能为群众办事的能人进入村“三委”班子。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的开展,强化村班子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转变了村“三委”班子服务群众的方式,激发了村干部干事热情,也提高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强基础 补齐民生短板
2016年以来,应大川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带领村班子充分整合政策、资金和包保部门优势,共同发力,在精准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积极改善人居环境,让党的扶贫政策惠及更多人。
分类施策,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为了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他整合贫困户扶贫资金,打捆投到全镇打造的扶贫产业联盟,每年按照比例获得分红,保证基本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年均获得分红20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21人,都被他吸收到村里的公益事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方式,让他们有事做、有钱赚。
用足政策,让帮扶机制“活”起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应大川始终带着感情为贫困户服务,耐心细致周到,把党恩送到百姓心坎。全村有4名义教阶段贫困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其中有1人享受国家“雨露计划”政策,保证贫困户享受基本教育。全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12户,全部通过省、市健康扶贫政策减轻了就医用药负担,决不落下一人。如今,三发村制定了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方案,建立了覆盖全体村民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时刻关注每个家庭状况,确保一旦遇有大病等突发情况,及时进行救助。同时,每年定期排查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补助缴纳、发放情况,确保老百姓该享受的政策一项不落。
整治环境,让村屯面貌“靓”起来。4年来,三发村先后新建了200平方米的村部、1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修建了6公里水泥路、17100延长米围墙,安装了134盏路灯、285个大门,栽植了3100棵树木、15000平方米绿植,有线电视、宽带网络齐全。所辖3个屯的所有村民都实现了集中供水,100多米深的岩缝水清冽甘甜。原有41户危房户全部进行改造,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全房。环境改善后,应大川组织村班子成员及时收集民意,在充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完善村规民约,保障脱贫成果。
育产业 铺就致富坦途
针对三发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应大川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采取引进社会力量帮扶、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等举措,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他审时度势,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又通过一年的实践后,决定大力发展育肥鹅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他瞄准白鹅养殖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的特点,拟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方式,大力发展白鹅养殖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应大川多方争取协调注册成立了洮南市鑫鸿源生态禽业有限公司。为了尽快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应大川争取万宝镇政府和鑫鸿源生态禽业有限公司共投入500多万元资金建成养鹅车间两处共3400平方米,养鹅场一处1000平方米,鹅雏脱温车间两处共1250平方米,孵化车间200平方米,购进孵化器10台,一次性可孵化鹅雏7万只。为了带动农户发展白鹅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应大川调动农户养鹅的积极性,为了降低养殖风险,镇政府决定先在三发村和碱土村两村试验示范,进行扩面控量、积累经验,为以后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目前,企业已与三发村、碱土村480户村民签订了养殖合同。按照2020年市场价格每只鹅雏15元计算,农户只需承担6元钱。同时,企业还提供疫苗及技术服务,负责成鹅回收代售,村民也可以自行销售,预计一年可增收2200元。已初步形成了孵化、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大川协调镇党委、政府为全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25户免费发放8只20日龄鹅雏,55天的饲养就可养成出栏,预计每户贫困户可增收360元。目前,产业项目运营良好,农户参与热情高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4年时间里,应大川虽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伟大创举,但始终是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没有赢得耀眼的光环,但却赢得了信任、民心和掌声。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三发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