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质量是健康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国际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曾刊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的一项新研究指出,睡眠与认知障碍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10种睡眠特征(障碍)会加大其风险。《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有一名痴呆症患者产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万痴呆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2亿,其中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简称老痴)患者。
老痴属于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语言和行为能力的缺失。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其相关风险因素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睡眠障碍就是其中之一。
睡眠不足:影响脑内代谢废物清理
1.失眠:指持续1个月以上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以及早醒。
2.睡眠效率低:睡眠效率是指实际睡眠时长与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所用时长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3.睡眠潜伏期延长:潜伏期指由清醒进入睡眠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睡眠潜伏期延长多表现为上床后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入睡。
郁金泰解释说,睡眠时,大脑内的淋巴系统比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任何其他时间都更活跃,大脑在清醒状态下产生的代谢废物,如淀粉样β蛋白等,主要就是依靠夜间深度睡眠期运转的这套“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清除。失眠、睡眠效率变低等均会引起睡眠不足,导致脑内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清除,进而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
节律改变:干扰记忆生成存储
睡眠节律改变可直接影响与记忆相关的脑内海马区,干扰记忆的生成和储存。此外,睡眠节律会参与代谢废物的清除过程,其正常昼夜节律和睡眠周期一旦被打破,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4.睡眠分裂:即睡眠片段化,主要表现为睡着后反复醒,虽然每次时间很短,但会破坏睡眠的完整性。
5.日间功能障碍:包括白天频繁出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等,可表现为嗜睡犯困、工作效率低下、容易生气或焦虑,甚至暴发攻击性行为等。
6.在床上时间过多:主要指因犯困、打盹或提不起精神总想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却又未能入睡的时间过长。
7.没有午睡:对没有午睡意愿且仍能保持下午精力旺盛的人来说,不午睡通常不会对认知产生太大影响;但若是有午睡意愿却没条件午睡,大脑就可能出现代谢废物堆积。
8.睡眠时间过长:每晚睡眠超过10小时被认定为时间过长。这会改变正常的睡眠节律,而睡太多也会使大脑的炎症反应增加,造成神经毒性物质异常堆积,加大老痴风险。
睡眠障碍疾病:造成器质损伤
对大脑损害有最直接影响的是睡眠障碍相关疾病,有些典型表现甚至可以作为部分认知障碍疾病的预测因素。
9.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可表现为晚上爱做梦,并在梦中出现暴力行为,如拳打脚踢、床上翻滚等,有时还会伴有愤怒言语或大喊大叫。这被认为是大脑早期衰老性退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可帮助医生预测帕金森病等的发生与进展。
10.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经常打鼾,甚至因呼吸暂停出现窒息感,频繁翻身或惊醒坐起。
除以上机理外,睡眠障碍导致的其他共患病,如肥胖、抑郁等也会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因此,郁金泰强调,每晚保证适当时长的良好睡眠,对预防认知障碍有着重要作用。从睡眠时长与认知障碍风险关系的“U”型曲线中可以看出,每晚睡6—8小时发生老痴的风险最低,属最佳睡眠时长;如果睡眠少于4小时或超过10小时,风险则会大增。
郁金泰特别提醒,一些特殊人群,如长期失眠的老年人和经常需要加班、昼夜颠倒的中年人,客观上较难达到最佳睡眠状态,建议采取针对性改善措施预防老年痴呆,比如,坚持定期体育锻炼、适当补充维生素C、避免头部外伤、定期检查并管理好血压、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爽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