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大地春常在
三措并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以群众满意为目标 深入实施“四小工程”
警惕“啃小族”侵犯萌娃的合法权益
白城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二大队
开辟绿色通道 护送危重病患就医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1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地春常在
——记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老战士孙启珍
佩戴勋章的孙启珍老人。
孙启珍老人保持着勤劳的品质。
 

□赵玉花 孙 凯

出通榆,一路向西,沿着蜿蜒的水泥公路,穿过丘陵与农田,一个绿树环抱、安静质朴的小镇——瞻榆,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小镇的“东门外”一条幽深的小径旁,是一处同样安静的小院落。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30师老战士,而今98岁高龄的孙启珍老人就住在这里。

1923年,孙启珍(曾用名孙起珍)出生在通榆县四明村(原黑龙江省瞻榆县山湾屯)。那时候,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东北,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由于生活所迫,8岁的他就不得不去给地主家放猪。年龄稍长,父母东拼西借,送他去“四明公小”读书,希望贫寒的家庭能有一个识字的人。看到父母的艰辛,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加之天资聪敏,孙启珍竟初学有成,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齐哈尔师道”——在当时算得上高等级的学府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由于他自身勤勉、修学刻苦,文章、书法皆位列学校前茅。学业有成,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启珍毕业后的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行到了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号召有志青年参军报国。爱国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毅然放弃安全稳定的生活,报名参军,成为第四野战军44军130师的一名战士,随即参加了改变国家命运、载入史册的“辽沈战役”。在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在攻克四平、锦州等战役中,荣立大功3次,小功无数次,得到上级嘉奖,现在各种证书、奖章依然珍藏。

回忆起当年的锦州攻坚战,孙启珍老人难掩感慨。他说:“我们所在的炮兵营攻打的是锦州的东南角,战斗打响,我们集中炮火轰击城墙,缺口打开后,部队开始冲锋。国民党守军因为居高临下,机枪和炮火令我们伤亡很大。步兵九班12个战士冲上去,进城后仅剩一人。城墙下的护城河水被染成红色,脚下的尸体横倒竖卧,难辨敌我。只有身临当时的环境,才能真正体验到战争的残酷。”

入城后,战友们与守敌展开巷战,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他们身旁,孙启珍感到肩后一阵剧痛,仍然冲向敌人的地堡。然而,他因为失血过多渐渐不支,被战友们抬下火线。所幸没伤到要害,至今他的后背处伤痕犹在。偶尔被问到,他就笑着说:“我这条命是捡来的,再深一公分,早就躺在烈士陵园了。”

在辽宁朝阳临时医院进行短暂的疗伤后,伤势稍好,孙启珍就继续随军南下。他所在的陆军130师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支精锐之师,隶属于有王牌军之称的四野第44军,作为主力军驰骋疆场,勇挑重担,屡建战功。他所在部队素以作风顽强、作战勇猛、长于爆破、能攻善守著称,也是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3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至今,老人家只要谈到自己能够在这样一支英雄部队战斗过,就倍感自豪!由于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孙启珍于1949年火线入党,成为先锋队中的先进分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正驻守广东。1952年,44军与45军奉命合并,准备入朝。两军都是功勋卓著的部队,撤销哪一个军的番号成了难点,最后还是由周恩来同志作主,取两军原番号的5与4,编为54军,由名将丁盛任军长,54军由此诞生。

1953年5月,54军奉命入朝,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最次一次战役“金城战役”爆发,孙启珍老人所在的130师正面突击,他所在的卫生营担负抢救伤员的任务。一次午夜,前线用担架抬回一名伤员,腿被炸断,身上多处受伤,血肉模糊,生命垂危。孙启珍老人认出他叫张文友,是一起参军的同乡。张文友在生命弥留之际,惦念的是他的班长和战友,大家没有把战友们牺牲的事告诉他。张文友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战友都活着,我就放心了。”最后张文友委托孙启珍回国后,代他看望家乡的爹妈……孙启珍含泪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战友。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孙启珍与所在部队陆续回国。组织上安排他到通榆县粮食系统工作。他先后就职于储运股、汽车队、粮管所、粮库等部门。不论在什么岗位,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从不以权谋私,处处首先想到的是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在瞻榆粮库任职期间,上级考虑到他多年来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决定给他上调一级工资,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单位还有个别同志工资低,家里人口多,生活负担重,这次先给他调吧。”这样的好事,别人就是抢掉了帽子也是要争的,而他却甘愿让给生活中更需要的同志。

无论是在工作期间,还是在离休以后,一直以来,孙启珍不求名,不争利,友善对待身边的人,顾全大局,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赞扬。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以公正无私、宽以待人、友善诚信精神,影响和带动着子女及周围的人。从他的家到正街是一条土路,每到雨后,坑洼不平,极为难走,他就当起义务修路工,几十年如一日。如今,瞻榆镇内居民区高楼林立,而他仍住在几十年前盖的土平房里。亲友们劝他找上级帮忙解决一下,他都拒绝了,他说:“比起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战友,我知足了。那时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过平淡的生活。跟他们相比,活着就是幸福!”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