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初春的气温就如过山车般。前一日,气温升到零上,很多人收起厚厚的羽绒服穿上春装。不料,后一天气温大跳水,再降至零下。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结合春秋自然气候变化总结出维护人体健康的养生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初春更应重保暖 老幼更应要牢记
“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要多保暖捂着点,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春天的一半是冬天,每年2月初立春,“春打六九头”,2月依然是冬天的感觉,3月上旬中旬依然是春寒料峭。 3月下旬春分过后才有春暖花开的感觉,才开始真正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常难以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摄生消息论》:“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过早脱掉棉衣受凉,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寒冷的气候各种病毒病菌活跃,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所以春天在春暖花开到来前,要适当春捂保暖。
“秋冻”是说秋季气温刚转凉,要少穿衣服冻着点,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秋天的一半是夏天,8月初已经立秋,仍是三伏天,到8月下旬处暑仍然是暑热盛行的时间,秋阳炽烈灼人堪称秋老虎,这时岂能穿厚衣服。9月下旬以后,天气才刚刚有凉爽的感觉,这个时候早晚温差加大,青壮年人仍是夏装,老年人和儿童在早晚就需要适当加衣服,防止受凉。进入10月深秋的最后两个节气寒露和霜降,真正迎来气温下降,这时才开始加厚衣服保暖。所以在秋季要穿适合气温的衣服,适当秋冻,秋季棉衣宜晚穿着,要慢慢渐渐加厚,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会使身体得到对冷空气的刺激锻炼,使防寒能力增强,适应漫长寒冷的冬季。
天人合一,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深受影响,人必须适应气温环境的变化。凡事都要有度,“春捂秋冻”也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季气温变化时,老人儿童体质弱者就会穿的多和厚,火力壮的年轻人衣服会穿的少,以感觉不冷为适宜。
出门多套几层衣 饮食方面要注意
北京市隆福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主任蔡松表示,冬春交替,气温变化不定,会对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产生一定影响,诱发心绞痛等疾病。俗话说“春捂秋冻”,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减衣物。“一般以15℃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再逐渐脱衣服为宜。”蔡松认为,“春捂”并非针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而是让整个身体对温度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不要太早脱衣服,即使感觉有一点热或微微出汗的时候,也不要立刻减少衣物。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身体对于温度和环境的适应性比较慢。”蔡松建议,外出穿衣,可通过分层方法来保暖和防风,比如里面穿着秋衣,外面套一件薄的卫衣或毛衣,再加一件外套,这样就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服。
绿色叶子菜热量低、高纤维,十分适合老年人群春季食用。因为它既有营养,还能够预防便秘,防止血糖升高等。在饮食上面还可以补充一些含钙类多的食物,如蛋奶类。“因为整个冬天日照不够,容易造成骨质松,春天时候日照充足起来,对维生素D的活性有帮助,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因此多吃些本身含钙的食物对骨质是有好处的。”蔡松补充道。
心脑血管别停药 户外运动量力行
春季,老年人容易出现血压和心率的波动,睡眠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蔡松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规律服药,千万不要自行减药;规律测量血压,如果发现有异常波动,如收缩压大于160mmHg等情况应积极就医。
运动对于控制血压及心脏健康都有好处。蔡松建议,老年人外出活动最好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候,如上午10点钟到下午2点钟。这个时间段相对温暖,日照也比较好。“出去做运动,一定要保证鞋舒适、适合运动,衣服可以比平时穿的稍微少一点。当感觉到有点累或气喘时,运动量就足够了,不要再继续。一周最好有5天以上的运动,时长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量力而行。”
运动种类的选择方面,对于没有特别疾病的老年人群,强度大一点运动,如打太极拳、跳操都可以。患病相对严重,如高血压病或心脏病不太稳定的时候,可以以散步为主的运动最适宜。
(芳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