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轶群
一、背景介绍
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土区是全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此类土壤盐分重、碱化度高、土质粘性大、通透性差,致使作物难以正常生长,治理难度相当大,被称为“地球之癣”。白城市位于松嫩平原盐碱地核心区,由于历史上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和垦荒等因素影响,使白城的自然环境面临严峻考验。2013年数据显示,全市15%的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吉林全省荒漠化面积的28%。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扭转“风沙干旱碱、谁干谁打脸”的窘境和困局,成为摆在全市广大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主要做法
我市于2013年底召开市委全会,首次提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启动以治碱、治沙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程,正式拉开了盐碱地治理的大幕。市委、市政府组织企业、高校、科研和社会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了“化学改碱、水稻压碱、生物治碱”3种治理模式,为打赢盐碱地治理这一“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一)“化学改碱”,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针对碱性土壤板结严重、水肥流失的特性,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条件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了“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技术,在镇赉县改良2.25万亩重度盐碱地用作旱田,改良第一年土壤PH值由10.5降至8.4,碱化度由64.5%降至15.6%,实际测产第一年平均亩产近300公斤,第三年近400公斤;在大安市改良4.05万亩盐碱地用作水田,第四年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稻米重金属、农药残留远低于国家标准。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制了“脱碱1号”土壤改良剂,不仅有效降低了土壤盐分,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经过对比试验,在盐碱地施用“脱碱1号”土壤改良剂后,当年水稻亩产387公斤,远高于施用前的亩产6.13公斤。
(二)“水稻压碱”,灌排洗盐、提高产量。以水洗碱、以稻压碱是我市应用最广泛的治碱模式。该模式需对盐碱地进行水田改造,运用“耕、晒、泡、旋、排” 技术种植耐碱度的稻米品种,实现一次性改土治碱、多年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目标。目前,我市依托域内科研单位,成功培育了“东稻系列”高产优质、耐盐碱的水稻品种5个,其中“东稻4号”亩产能达到850公斤,创下吉林省水稻亩产最高纪录,倍受当地农民亲睐。2018年,我市推动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大安市建立了袁隆平院士吉林省工作站。目前,该工作站已完成2个系列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生长周期的试验种植,各项指标均超过“海水稻”,今年将进入新品种示范种植阶段。
(三)“生物治碱”,发展特产、增加收益。在中度、重度盐碱地大胆尝试种植耐盐碱经济作物,推动实现效益产出、土壤改良、生态修复“多赢”。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建立了国家油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开展了“油菜耐盐碱”试验,示范推广了盐碱地油菜种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在PH值为8—8.5的中度盐碱地上,油菜产量能达到3.8吨/亩。白城市农科院在中度盐碱地种植燕麦,开展生物修复实验,同一地块连续种植10年燕麦后,土壤全盐量下降0.2%左右,PH值下降1.5左右。白城市林业科学院系统总结了西伯利亚白刺种苗繁育、造林技术,利用白刺耐盐碱特性,开展了白刺耐盐碱基因的克隆和转基因耐盐碱林木新品种选育工作,建立了重度盐碱地白刺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栽植成活率和植被覆盖率均超过80%,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三、改革成效
通过改良和治理盐碱地,我市实现了“八百里瀚海”变绿洲的生态重塑,盐碱地面积从585万亩减少到396.5万亩,新增绿地39万亩、耕地120万亩,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昔日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青草地和一望无际的水稻田。现如今,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315.7万亩,跃居吉林省第一,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奏响了生态立市、富民强市的最强音。
(一)“治碱”为做强产业赢来了契机。我市采取“外地引进”和“本地扶持”双向策略,不断完善水稻产业链条,目前已有益海嘉里、裕丰米业等水稻加工企业120户,实际加工能力达20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企业通过开发普通大米、高端有机米、米糠油等系列产品,注册大米、食用油品牌56个,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海南、广州等26个省(市、区),产销率达98%以上。去年10月,白城市因产出的稻米PH值在7.2左右,具有香、滑、软、糯、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等特点,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
(二)“治碱”为农民致富带来了希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将嫩江水引入盐碱地形成了124个灌区,加上有针对性的治碱模式,让农民有了就地“生金”之法。大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清杰站在田埂上喜悦地说,他脚下的水田,十年前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已经变成了“风水宝地”,去年合作社2550亩水田足足产出了102万公斤稻米。镇赉县民主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农民刘清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2012年承包盐碱地改造水田,8年来水稻产量稳步提升,去年亩产量达到了800公斤。
(三)“治碱”为广阔大地增添了绿衣。农民富了,便有改善居住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去年春季,镇赉县掀起了一场盐碱村“造绿行动”,有上万名农民主动参与了村屯绿化活动,90个村完成了改造任务。这个县白音河村曾是典型的“盐碱村”,绿化覆盖率过去不足20%,遇到大风天气,碱土漫天飞扬。为此,当地镇政府投入30余万元,专门用于白音河村盐碱地改良和治理,组织农民种植白刺等灌木,新增了105亩绿地,使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5%,村上农民第一次体会到了被“绿”环绕的幸福。
四、经验启示
白城市盐碱地综合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关键要素,值得借鉴和思考。
(一)转变观念,不信东风换不回。几届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把生态建设列为全市“四项重点工作”之首,全市第六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以“生态”为统领,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编制了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启动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实现从单项分散规划到整体设计转变、从局部治理到系统全面治理转变。
(二)高位推动,一任接着一任干。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围绕加快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专题调研,确立将盐碱地改良成草地、良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历届党委、政府都将盐碱地治理列为“一把手工程”,相继出台了《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白城市盐碱地综合治理和开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30多个有关生态治理的文件,召开各类生态保护和建设动员会、部署会、调度会40余次,接力开展轰轰烈烈的生态建设持久战。
(三)压实责任,树立正确政绩观。全市实行生态治理党政同责,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出台了《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明确了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5个党委部门、39个政府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建立起“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面对盐碱地改造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不以GDP论英雄导向,将加快盐碱地治理工作作为一项良心工程,纳入每个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通过定期督查督办,推动工作有效落实,最终让白城由“白”变“绿”、由“穷”变“富”。 (作者单位:白城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