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化事件(一)
《天书奇谭》到底奇在哪里
鲁迅的教育部“佥事”为何官
王勃创作时喝什么
胜非其难 持之其难
“夫”和“妇”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1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事件(一)

猛犸象牙化石
 

白沙滩出土猛犸象化石

2005年9月28日,镇赉县白沙滩“引嫩入白”渠首泵站施工时,在施工现场距地表21米深处,发现了一具猛犸象牙头骨化石和两个门齿化石,一只长为2.7米,另一只长为2.41米,头骨中保留有猛犸象臼齿化石。出土的猛犸象化石,现存放在镇赉博物馆。

猛犸象,学名真猛犸象,又名毛象,也称长毛猛犸象。属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一头成熟的猛犸象,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与亚洲象相近,无下门齿,上门齿一般长1.5米左右,向上、向外卷曲。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体重可达6吨—8吨。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猛犸象的身体结构使其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象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由于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故未来得及腐烂。又因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

猛犸象的家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危险一旦临近,象群立刻就会行动起来,形成一堵不可逾越的围墙,齐心协力的象群即便面对最凶狠的捕食动物也毫不畏惧。

白城汉书文化

汉书遗址是中国考古会会长,时任吉林大学考古系主任张忠培教授于1974年6月率队发掘出来的。根据出土文物和地质关系,确定了“汉书文化”。汉书文化也是东北地区青铜器时期考古的重要标志。此后于2011年又对汉书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的器物有骨器、角器、青铜器等。两次出土的陶器堪称吉林省西部最早的一座陶器陈列馆。根据陶器的质地,其可分为夹砂灰褐陶、泥质褐陶、泥质黄褐陶、磨光红衣陶。陶器质地坚硬、颜色纯正,其器形有罐、壶、钵、杯、鬲、瓮、台状支座等。陶器均为手制,并采用了泥条盘筑法,烧陶的火候较强,温度可达1000℃。

值得注意的是,汉书文化的陶器纹饰充分显示了吉林西部白城古代先民的智慧,其繁缛的陶器纹饰凝聚着三千多年前的思维与创作。在陶器表面上刻有几何纹、绳纹、附加纹、指甲纹、锯齿纹、方格纹、划纹、刻纹、弦纹、锥刺纹、仿桦树皮纹,除此以外,还有独具特色的人首柄陶罐等。

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告诉我们,这些陶器的作者不仅是手工匠人,而且是白城地区最早的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看,主要是骨器、蚌器和石器,骨器中有磨制精美的骨鱼鳔、骨矛、骨镞、骨刀、骨匕、骨片、骨针、骨锥等,蚌器仅蚌刀、蚌镰就有数十件之多,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铜扣、铜球、铜刀、铜针等。

(白城市文联供稿)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