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芙
“十三五”期间,市林科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林业科研和科技交流与合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市林科院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林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提高“林、湿、药、草”保护利用科技含量,发展生态经济,助推全市经济社会优质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在“十四五”的总体布局上,市林科院将继续完善四大研究体系,即城市生态研究体系、林木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体系、湿地保护利用研究体系、草原生态保护恢复研究体系,进而构建全市林草科技发展新格局。
在城市生态研究体系方面,市林科院紧紧围绕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东北地区西部经济带建设开展研究工作,以宿根花卉、山杏、彩叶树种、观赏草栽培选育研究和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开展与外界交流和合作,为提高科研水平、巩固项目成果而努力。
在林木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体系方面,市林科院将加强乡土树种蒙古黄榆、山杏、小叶杨等树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加强杨树、柳树、榆树、松树等大型乔木新品种的研究,作为农田防护林、水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更新品种,树种选育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经济型林草方面的研究上,市林科院注重发展以欧李、果桑、沙棘、葡萄、唐棣、枸杞、榛子、白刺等为重点的林果产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注重发展以文冠果、柠条、四翅滨藜、饲料桑等为重点的能源林建设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注重发展以甘草、五味子、防风、远志、知母、黄芪和黄芩等道地药材为重点的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科技推广。
在林草病虫害防治方面,将围绕吉林西部经济林树种、草种和防护树种进行主要病虫害的调查及生物药剂防治技术研究,探索出一套综合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手段。
在湿地保护利用研究体系方面,市林科院围绕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湿地盐碱化生态治理湿地种质资源圃建设,沙地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防治,湿地鸟类栖息地恢复,湿地经济动、植物研究,湿地病虫害生物防治,城市湿地公园建没,城市湿地景观植物引进与种植野生湿地植物造景,查干湖水源及流向对查干湖水质的影响,查干湖珍稀鸟类保护基地的建设开展相关工作。
在草原生态恢复研究体系方面,将陆续开展羊草、虎尾草、碱蓬等草原生态系统主要群落资源调查,白刺、沙棘等生态先锋树种种质资源调查;结合野生资源调查开展白刺、羊草等优良品种选育工作,选择出适宜在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生态治理树种及草种;不断完善和开发白刺、羊草等生态树种、草种的繁育技术,特别是羊草在重度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直播技术。
“十四五“期间,着力将白城市林科院试验基地(白城市生态林业试验示范林场)打造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要素齐全的吉林(白城)省级林业科技园区。根据吉林西部林业科研特点,结合园区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确定园区建设总体目标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林木育种研发为特色,市场为导向,构建林木育种、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荒漠化治理、道地中草药规范化种植、林业产业研发等五大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区域林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示范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中心。将园区建设成吉林西部林业科技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技术培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产品研发基地、休闲观光基地。
以白城市林科院试验基地为依托,按照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建设标准,加强吉林西部林木育种及种质资源保护长期科研基地建设。针对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盐碱的气候特征,开展以抗风沙、耐盐碱、耐干旱、耐严寒林木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工作,通过引种、选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出耐严寒、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高产优质的林木新品种,满足吉林西部林业生态建设对林木良种的需求,促进吉林西部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杨树和小叶杨基因库及松树、蒙桑、榆树、柳树等主要造林树种基因库,保护种质资源,为更好科研、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
与此同时,市林科院还申报项目“吉林查干湖国家湿地生态定位观测站”二期工程,主要完善查干湖气象、土壤、水文、植被、野生动物等观测设施设备,改善观测方式方法,提高观测能力水平。实施科学精准观测,及时提供精准观测数据,为各级政府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