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可欣
回首极不平凡的2020年,白城市工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四项重点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交上了一份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4%、增速全省第三,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增速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增长85.7%、增速全省第一的“亮眼”答卷。
站在“十四五”发展新起点,全体工信人以豪迈的自信、前瞻的目光,擘画了白城工业高质量发展“133”宏伟蓝图。
“1”,就是明确一个思路。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主线,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先导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全产业链思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探索清洁能源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3”,就是打造三大产业。围绕走出一条具有白城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加快打造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及氢能、装备制造三个超百亿级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动全市经济总量达到全省中游水平。
“3”,就是实施“三大工程”。“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工业固本强基、转型升级、脱困减负“三大工程”。深入推进《重点产业跃升计划》《重点企业成长计划》《小微企业生成计划》,按照产业树理念,绘制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六大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指导产业发展升级。深入贯彻《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白城中国北方云谷、中国北方氢谷“双谷”及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高载能产业绿色发展基地“双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六大产业园,重点实施白城国家级灾备中心、大数据中心、北方氢谷产业链等一批高载能高技术项目。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吉林省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减负若干政策措施》,结合疫情以来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实体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喜庆之年,白城市工信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的目标,努力做好“六个强化”。
强化运行调度,稳企业主体。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以50户重点企业为点,建立重点企业生产情况风险监测机制、产值异常波动企业预警机制;以6个行业为线,加强重点行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各县(市、区)为面,区别定位、分类指导,县市联动,共谋发展。
强化服务联系,扩工业总量。开展“助企服务年”活动,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滚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个转企”400户以上,全年新升规企业达15户。建立企业家培育机制,持续开展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系统打造工程,培育企业家精神。完善“秘书制”,提高难题破解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入统率和投资完成率,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强化项目攻坚,聚发展支撑。抓好梅花三期、镇赉柠檬酸等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必保投产超亿元制造业项目2个以上。强化项目承载能力建设,规划选址零碳工业示范园区,争取白城工业园区设立省级化工园区。开工洮北高载能高技术产业示范园、镇赉食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大安清洁能源省级化工产业园、洮南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支持通榆打造全省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带动县域经济在全省争先进位。市直开发区(园区)发挥表率,力争市本级工业总量在全市占比达到50%。
强化结构调整,造产业链条。承接全省“陆上三峡”工程,围绕打造国家级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力争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低用电成本优势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构建绿色化工、绿色铸造、绿色冶金等产业生态。对全市产业链条进行梳理,谋划未来产业链发展方向,形成产业链树形图,重点围绕“两支”“两优”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做到超前谋划、科学布局,指导产业发展升级。
强化科技创新,增发展活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聚焦氢能、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抓好益海嘉里、敖东药业、中材科技、三一风电等企业技改扩能。强化招才引智,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
强化产需衔接,拓产品市场。引导企业转变思路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抓住医疗防控物资生产快速增长的契机,积极扶持口罩、防护服、消杀品等生产企业拓展域外市场。帮助中一精锻、永固连杆等企业参与全省“六个回归”,推动汽车发动机连杆生产基地、线束总成生产基地、汽车车身铰链生产基地建设。推动产需衔接合作机制,扩大本地市场份额,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站在新征程新起点,白城市工信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助力白城工业经济这艘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