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滩古人类遗址
白沙滩古人类活动地位于镇赉县嘎什根乡丹岱村东北约2000米的嫩江南岸台地上,当地人称之为“大坎子”。其西北距黑龙江的泰来县西五家子村约2000米,正处在两省交界处。
白沙滩古人类遗址是1988年夏,吉林省考古学教授陈全家率师生在嫩江沿岸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当时采集石制品86件、动物化石45件。石制品有典型的楔形、船底形石核,工具有长身圆形刮削器、锛状器等;动物化石有10余个种属,其化石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文物证实了早在一万三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存。
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白城市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2007年,白沙滩遗址被确定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套木嘎遗址
套木嘎遗址由“前套木嘎遗址”和“后套木嘎遗址”两部分组成,属于新石器时期至辽代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一万三千年,其考古与历史价值非常重要。
前套木嘎遗址位于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和村,属敖包山中段,分布面积为3.7万平方米。这里的红烧土块甚多,经考古专家分析论证,此处应是一居住遗址。遗物有成堆的鱼骨、蚌壳、烧炭等,还有细石器和陶器残片。细石器有石镞、尖状器、刮削器、石叶、石核等,陶片有的施有蓖点纹、刻划纹、粗绳纹、细绳纹、附加堆纹、乳丁纹以及由蓖点组成的菱形、三角形、几何形图案等文饰。
后套木嘎遗址与前套木嘎遗址相距约1000米,该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早年,遗址中有一渠道沿着山冈走向穿过,渠道两壁内侧和渠道口,由于水土流失和农家取土而遍是坑痕。在季风刮出的洼坑和渠道底沟,蚌壳、鱼骨、兽骨和人骨历历在目。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蚌壳和鱼骨。在自然形成的风蚀坑里,裸露出大量各种颜色的细石器,俯拾可得。从渠道内侧两壁断面处,可见有厚1米的文化层,层内堆积着大量陶片,颜色有红褐和灰褐等,纹饰有附加堆纹、压印纹和连点纹。
地表上还见有乳白、淡黄、赭石、酱色釉的瓷片以及器物口沿等残片,也有陶质网坠和铁器残片等。这说明后来契丹人也曾在此地生活过。这处较大的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遗址1957年被发现,1958年吉林省文物工作者曾来此调查并定名为永合屯细石器遗址,1992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至2015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历时6年在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距今一万年前的早期陶罐的出土,证明了白城这一区域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陶器制品。该遗址考古还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北方考古教学基地。 (白城市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