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遗址
双塔遗址位于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屯东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上,南距洮儿河4公里。遗址范围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300米,遗物分布在岗的顶部和南坡,属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辽代。
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有石镞、小长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等。多数是用燧石、黑曜石琢制而成。打制石器有敲砸器、斧、犁。骨器有用以镶嵌石刃的骨柄,还有蚌刀。陶器为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褐陶,质地粗糙,有的羼有蚌壳粉,均为手制。纹饰多为刻划纹、指甲纹、附加堆纹、压印“之”字纹等。器形有鬲、鼓腹罐、敞口罐、直口罐,有的带有桥状竖耳。
青铜时代的石器有磨制的斧、锛、磨盘、磨棒等,还有装饰用的磨制精致的绿松石。陶器有小陶壶,饰有篦点组成的几何纹饰。纹轮和网坠,有的用泥捏制,有的用陶片改制。青铜器物仅有两枚直径近1厘米的圆形铜扣。
辽代的陶片为细泥质灰褐陶,火候高,质地坚硬。有的饰有竖道纹或轮齿纹,多为盆、罐、壶的残部。
新石器时代遗物中的大型敲砸器、“之”字纹陶片等,与内蒙富河文化有共同点;用以镶嵌石刃的骨柄、小长石片、石镞等又和黑龙江省昂昂溪文化有相似之处。青铜时代遗物中的磨制石斧、篦点几何纹陶壶和青铜器与大安汉书一期文化属同一类型,是目前发现的汉书一期文化分布的西部边缘。辽代陶片说明在距今1000年前后,曾有契丹族人在这里居住。2007年吉林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遗址文化上线在万年前后。
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此遗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书遗址
在大安市月亮泡南岸有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汉书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原名端基屯,为纪念革命烈士骆汉书,于1958年改名汉书村。
距今4000年前的青铜器时期,这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濊貊人的聚集地。他们在洮儿河与嫩江相汇处捕鱼狩猎,植谷驯畜。
到了汉代,濊貊人的后裔子孙以今天的吉林市西团山为中心建立了夫余国。他们依靠所占有的富庶之地养马、畜貂、产五谷,并因此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汉初建立的夫余国国运延续700余年,在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史册中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1974年和2001年,吉林大学专业考古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发掘,确定了汉书遗址分为汉书一期文化和汉书二期文化。发掘出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窑穴等遗迹及大量的兽骨骼、陶器、青铜器以及刀、环、扣、羊牌饰等遗物。其中尤以几何纹陶器和陶鬲最具特色。陶器上刻有几何纹、绳纹、附加纹、锯齿纹、方格纹、仿桦树皮纹等,并组合成羊、马、驼、蛙等图案。这些反映了居住在汉书一带的古代先民的智慧,他们创造的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部分饰件制作相当精美,就是与今天的陶器相比也毫不逊色,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温馨和丰富多彩。
2000年,汉书遗址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白城市第一个被确定为东北地区青铜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对于研究我国东北地区青铜器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族属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白城市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