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化景址(六)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勤为人之本
为什么要想象?想虎想马不行吗?
说说“福”字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1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景址(六)

图什业图亲王敖包
 

图什业图亲王敖包

敖包是蒙古大草原上一种极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作为千百年来蒙古民族祭祀山神、路神的图腾崇拜和祈祷丰衣足食、幸福平安的精神依赖,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位置。弥足珍贵的“敖包文化”作为人类草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国际文化大家庭中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存。

坐落于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毗邻的通榆县敖包屯南搏格达召(圣坨子)的古代敖包,即科尔沁部图什业图亲王及其族人历代祭祀的敖包,它背依霍林河,面向大草原,雄踞高岗,五颜六色的神幡凌空飘扬,虎守鹰瞰科尔沁万顷碧野、纵览八百里瀚海的气势,令人望而生畏,历来就是蒙汉民族共同虔诚祭拜的圣地并享有科尔沁大草原上“第一敖包”的美誉。

图什业图亲王敖包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公元1636年,即皇太极登基的第十个年头,天聪大帝改元崇德,昭告天下。在分叙蒙古王公战功时,赐封科尔沁部图什业图汗奥巴的长子巴达礼为和硕图什业图亲王,掌蒙古科尔沁部右翼中旗事。赐予图什业图亲王的爵位之高、俸禄之厚,在清朝当时统治下的蒙古王公大臣中可谓不多。为光宗耀祖,巴达礼在红袍加身衣锦还乡后,即按萨满教规,踏查选址,最终在今王府东部的位置上建起了这座敖包。从此所部无论大祭小祭,都要来此一聚,埋哈达、撒五谷、添石插柳、补系经幡、跪奠先祖、拜祭神灵、祈求庇佑,足见该敖包在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广大臣民中具有多么显赫和崇高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因图什业图王族衰败,该敖包亦随之日渐冷清而年久失修,后来仅残存下遗址。

2012年4月,当年出生在这座敖包山下的蒙古族老干部喜著(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原市委书记),不顾八十高龄,带领额尔敦(兴安盟科右前旗委原书记)、宝山(兴安盟工商行干部),远来寻根。他在敖包遗址前缓步流连,感慨万端,与同行的额尔敦和宝山取得共识,决定筹资对敖包进行抢救修复。他们来到故乡所在地通榆县,表达了复建敖包的愿望。喜著的想法得到了中共通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后,喜著筹资五万元,购置建材,雇佣人力,于2012年7月23日在同发牧场动工。7月30日,修复科尔沁和硕图什业图亲王敖包的整体工程即告竣。同年10月20日,通榆县举行了由县内各界人士参加的科尔沁图什业图亲王敖包复建落成庆典,并成立了通榆县敖包协会。图什业图亲王敖包的修复,不仅使附近一带的蒙古族同胞又有了每年一度的祭祀之处,也因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名望,重又成为一处适合四季旅游的人文景观。

(白城市文联供稿)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