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静静 刘玉波)2020年以来,大安市全力推进体制、机制、政策、工作和模式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优化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登记注册“零见面、零跑动”,通过吉林省“e窗通”系统实现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半小时内完成审核,营业执照当天核发,企业开办3天办完全部手续。设立自助服务区,方便群众在线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等业务。通过简易注销等方式优化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办理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749笔、个体工商户注销2603笔。
优化流程,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2019年10月省市场监督管理厅批准大安市为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县,与省标准化研究院合作,聘请专家拟订政务服务标准和操作规程,对审批事项进行整合梳理、流程再造。共压缩办理程序76步,减少申请材料197份,减少办理时限4029天,重新制作了新的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单。通过吉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大力压缩各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一般项目审批压缩到50个工作日。对综窗进行改革,推动“一网、一门、一次”工作。成立“数字大安”建设领导小组,制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梳理并印发了3批共享责任清单。通过平台目录注册504条,其中挂载资源523个,库表数据近875万条,完成41个部门58个电子印章的制作采集,初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归集共享。为79个单位接入并开通了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各部门及乡镇(街道)政务外网全覆盖。按照应进必进原则,积极推进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综合办理,共进厅各类事项1344项,进厅率达到98.8%。供水供电电信传媒等公共服务事项也全部进厅办理。组建“零跑团”,由专人帮代群众办理各类审批;采取“告知承诺制”等容缺受理方式进行特事特办。积极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增设无差别综窗4个,纳入综窗事项共1192项,占比80.16%;按照“最多跑一次”的标准和要求,公布三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梳理出30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年办件量前100的高频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年办件量30件以上的事项中即办件占比35%,70%以上实现“零跑动”。
优化市场环境,狠抓软环境建设工作。制定营商环境考评方案,做好东北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和吉林省涉企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开展清理违反《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工作;持续跟进“互联网+监管”相关系统的监管数据覆盖工作;建立联合奖惩和红黑名单制度;持续做好招商引资违约失信工作,对招商引资项目档案、合同协议、会议纪要、意见反映等情况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梳理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保留市本级审批中介106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等,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云视讯系统以现场解答的方式,开展利企优惠政策视频解读活动。制发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方案和评估指标,努力提升城市信用监测指数,大安市全国城市信用排名在387个县级市中排名34名,位列全省第3名。依法向“双公示”平台上传行政许可39251条,行政处罚6448条,数据总量45699条。开展重点领域失信问题治理,组织召开3次信用修复培训会,对26户经营者以注销形式、13家企业通过修复退出黑名单。强化政务诚信管理和教育,建立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用人机制,推动市委组织部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加大公务员诚信考评。推行信用承诺和分级分类监管,拟定行业标准承诺书模版20余种,签订并公示诚信经营、疫情防控等各类承诺书共3.18万份。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中根据信用评级分类监管,推动税务局公布24家A级纳税人,市监局对餐饮量化分级,A级21户,B级362户,C级328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易+”工作,在大岗子镇开展“信易+扶贫”试点,召开现场会与12家爱心企业对接,邀请加入到爱心扶贫工作中来。在红岗子乡开展“信易+笑脸行动”,为乡村治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信易批”,让信用好的群众与企业享受“容缺受理”和绿色通道,优先享受“一网、一门、一次”等便捷的审批服务。召开“信易贷”培训4次,有8215户企业注册信易贷平台,授信金额62192万元,大大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优化法治环境,全面有效开展依法治市工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考核评价和督促检查制度,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申报工作有序开展。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制度,全力整顿规范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严格审核“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共审核部门报送随机抽查事项81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执法资格考试。拓展法律服务新形式,公共法律服务移动客户端“吉法智”上线运行,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指尖办”“随时办”。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发展“‘123’工程”活动,继续畅通两条法律服务通道,坚持维护3个平台,整合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建立常态化府院联席会议制度、长效化府院沟通协调机制以及日常性府院联络工作机制,细化任务清单。
优化人才环境,着力破解各领域人才引进难问题。做好人才引智工作。2020年为教育、卫健、住建、林草、审计、市场监管等9个部门、2个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共计17个事业单位78个岗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三支一扶”招募工作,2020年预征集32个岗位。为5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办理了聘用手续。推进返乡创业,通过新闻媒体和发放资料,大力宣传贴息贷款、初创补贴、创业奖补等各项政策。选出94名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累计为返乡创业农民工2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0万元,带动就业71人。为3家返乡创业基地发放补贴64.5万元。累计为5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4户中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70万元,带动187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优化开放环境,动员全市力量开展招商活动。下发《2020年招商引资工作计划任务分解实施方案》,对任务进行有效分解。制定四库计划并制发《大安市2020年招商引资“四库”计划方案》,建立全市招商资源库、招商项目库、招商信息库、行业资料库。立足大安实际,完善《大安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吸引力。依据各部门职能、乡镇特色开展谋划项目工作,对18个乡镇的招商方向进行了明确,建立13个产业集群,聘请专业商务咨询公司编制项目建议书20个,谋划包装外引项目100个。不定期向企业负责人、大安市域外名人发送招商信息等,持续推进以情招商。通过开展委托招商、商会招商,拓宽了招商方式,同8家重点商会的会长取得前期的沟通和联系。
优化要素环境,全力保障企业各方面需求。在资金方面,“融资担保”共为中小及民营经济担保贷款8亿元,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企业信贷周转基金”为58户企业累计办理“过桥”使用资金1.4亿元,直接减少企业融资成本600万元,得到省金融局通报表扬,并发函予以重点支持;“助保金池”办理4笔助保贷,融资510万元,解决部分中小微企业用款需求。在用地方面,市国土部门开展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完成了省级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受理办结“三证一书”行政许可审批。在减税降费方面,市税务部门制定了《大安市税务局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时间进度安排,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持续性工作贯穿于税收工作始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