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闫虹瑾
从昔日风沙盐碱干旱的白城,到草原退化的内蒙古,再到高寒冷凉的青藏高原,依靠种植燕麦,使原本生态脆弱的土地如今米粮川,焕发出新的绿色生机,让饱受土地贫瘠之苦的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优良种质是培育高产稳产新品种的先决条件。20年来,白城燕麦探索出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建立了国际联合育种新机制,探索了规模化推广种植新途径,破解了我国燕麦种子“卡脖子”难题。
1998年以来,白城市农科院与加拿大农业部建立中加燕麦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加燕麦科技创新中心。
2000年,白城市农科院任长忠到加拿大农业部学习一个月,跟随有“世界燕麦之父”之称的布罗斯博士系统学习燕麦育种、栽培等先进技术。结束时,任长忠将装满两整箱上千份“龙种燕麦”种质资源带回国,为今后燕麦育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3年,任长忠与俄罗斯东北区域农业研究中心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将俄罗斯冬黑麦引入白城进行越冬适应性研究,优选出中俄冬黑麦合作新品种白BK01,弥补了我国高纬度地区没有冬季“越冬”谷类作物的空白。
2005年2月,任长忠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再次到加拿大开展为期一年的燕麦研究与学术交流,布罗斯博士将几十年来的研究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回国后,为使“混血儿”适应中国水土,任长忠将国外引进的燕麦资源与国内野生燕麦资源进行杂交,在风沙土地、盐碱地上、退化的草原等各种恶劣环境下进行后代筛选,优中选优,连续选优,终于选育出广适、高抗、优质燕麦新品种,为燕麦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俄罗斯冬黑麦育种与栽培专家戈德罗娃·丽迪娅来到白城看到大面积冬黑麦长势喜人时喜极而泣,她说:“没来中国时,我一直担心黑麦品种生长状况,现在看,中国的黑麦种植无论是产量,还是抗病性方面都好于俄罗斯国内,真是太好了。”
2021年,白城市农科院首次发布了六倍体栽培裸燕麦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标志着我国的大粒裸燕麦研究即将开启全基因组新时代。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白城市农科院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先后引进加拿大皮燕麦、裸燕麦、休眠燕麦、黑燕麦等种质资源1000余份,通过杂交利用,优选出优良后代材料1万多份,选育出白燕系列23个新品种;突破了燕麦带芒标记性状集成优选、燕麦花药单倍体培养和燕麦光照不敏感基因鉴评、克隆、定位等技术。
在栽培技术创新上,白城市农科院开展的“一粮两草”“一饲两草”“两季双熟”等创新成果,填补了全球北纬45°地区该研究领域空白;开展的“燕麦治沙”“燕麦治碱”研究工作,为盐碱沙化土地生物修复改良取得成功经验,为我省西部乃至我国类似地区盐碱退化土地治理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记者手记:
在白城市农科院展览馆里,23个燕麦新品种扎成标本插在透明的玻璃瓶子里像艺术品一样陈列着。任长忠兴奋地对记者逐个介绍:“看,这燕麦尖上的芒像不像小燕子的尾巴,这一株燕麦穗上就如同站着一群可爱的小燕子。它们承载着我们燕麦研究人员毕生的心愿,同时,也承载着白城燕麦飞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一路走来,任长忠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先后担任原国家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燕麦专项首席专家,“十一五”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等,并于2010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