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赫
“全会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描绘了大气磅礴的发展蓝图,对白城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行了崭新定位。”近日,白城市能源局局长张晓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能源局将按照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盯“双基地”建设目标,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承接“陆上风光三峡”,强化新能源保障、氢能产业示范、新能源消纳、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基地”建设,着力降低用电成本,推进百万吨级“氢田”、数据灾备中心、绿电产业园、氢能示范园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
张晓波说,新能源开发具有点多、面广、链条长的特点,为避免多头开发和散乱弱小问题,我市始终坚持“系统谋划、集成布局、整体推进、头部引领、形成闭环”,构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努力实现高效益消纳和高质量外送。
张晓波表示,加快推进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将重点突出“七大战略抓手”。一是建设新能源保障基地。目前,白城清洁能源装机580万千瓦,去年发电量110.7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比重的59%。我们将充分发挥白城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充裕的土地优势,承接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打造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建成吉林“陆上风光三峡”的部署,实施100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力争“十四五”新增新能源装机2000万千瓦,发电量比重提高到90%以上,打响“无限风光在白城”的“金字招牌”。
二是建设新能源消纳基地。为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已经得到吉林省能源局正式批复。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本地消纳的清洁能源装机超过500万千瓦(年供电120亿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产出规模达到200亿元。
三是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坚持以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动力电池等装备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具有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整合现有制造业资源,加快实现新能源装备本地化、产业集群化,以满足我市新能源建设,并辐射周边地区新能源发展需求。正在建设中的远景能源项目,总投资2.5亿元,将形成年产智能风电整机100万千瓦以上,预计今年“十一”前试生产。
四是打造中国北方氢谷。我们委托中国工程院等国家高端智库编制了规划,以新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主要技术路线,获得洁净的“绿氢”,力争“十四五”制氢量达到10万吨,2035年达到百万吨,延伸打造储氢、运氢、用氢全产业链。与一汽集团合作,首批1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投运半年多。在洮北风电场开展了风电动态电解制氢试验,电解槽产生的粗氢经纯化后,氢气纯度能达到99.999%,满足燃料电池的使用需求。正在推进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制氢加氢一体化项目。
五是打造中国北方云谷。白城市位于北纬45度,具备灾害率低、土地成本低、电力供应充沛等优势,按国家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标准属于一类地区。数据中心的用能成本占总成本70%以上。围绕“数字吉林”建设,积极构建北方云计算中心为主体、数据灾备基地和数据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格局。目前,北方云计算中心容量达到400架机柜、3500台服务器,网络出口连接到国家骨干网。
六是打造中国北方碳谷。白城新能源每年发电110亿千瓦时,替代火电可减排二氧化碳883万吨,未来增长空间更大。另外,白城“水林草湿”生态系统具有可观的碳汇能力,其中森林碳汇吸收量为48.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我们委托北京中创碳投有限公司,正在编制《白城市创建碳中和示范城市方案》;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合作,谋划建设氢能交易所及碳排放交易所,推动吉林省绿氢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
七是建设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白城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具有汇集周边富余电力的区位优势。谋划建设以白城为起点的±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将富余电力输送到大负荷区域消纳。其中,电网及升压站投资200亿元,拉动新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投资720亿元,畅通电力外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