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十三载奋斗结硕果
李明伟李洪慈会见牛国君、俞学良
为快递站进村点赞
农业专家下基层 现场教学强技术
图片新闻
小小沙棘树 走出多赢路
血染草原花更红
洮北区平安镇打造平安和谐出行环境
九九重阳节 孝老爱亲氛围浓
垃圾分类科普小知识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三载奋斗结硕果
——吉林省农科院三代人扎根镇赉让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高龙安 田宏

十月的镇赉稻浪起伏,置身试验田的马巍感慨万千,近三年的试验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公顷产量提升16倍之多,这是三代农科人三十三载奋斗、敬业的成果。

在白沙滩灌区重点试验站,金黄的稻田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昔日的盐碱地变成米粮川,这些都源于科技的助力。2019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白城市引嫩入白工程建设管理局达成协议,开展苏打盐碱地修复,实现节水增粮、治碱增粮和增地增粮,为白城市盐碱地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良种保障。

当年,科技人员拿来了82个品种,做了14个盐碱改良处理,采用良种、良田、良法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进行改良。

两年的改良,让重度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产量由原来每公顷500公斤提升到现在每公顷8260公斤。

37岁的博士马巍在镇赉县嘎什根乡创业村工作,在试验站小楼里只有实验设备和他长期坚守,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从1988年到2021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以科技与政府紧密结合、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专家与农民紧密结合,在生产中进行科技攻关,在实践中,让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同步。通过“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通过科技示范推广,实现了镇赉县水田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的转变。今年,该县粮食产量实现13连增,预计产量为95万吨。

1985年以前,是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镇赉县盐碱地改良的探索阶段。从1985年到1993年,是改良种稻开发初期,1988年底,研究所派了4位水稻专家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工作,为发展当地水稻种植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代科技人员李学谌、郭晞明、隋鹏举和赵国臣主要改良了轻度苏打盐碱地,通过旱改水,实现“以稻致富”“以稻治碱”。从1994年到2003年,是改良种稻品种更新期,从2008年到2012年,是改良种稻超级稻阶段,针对已改良的中轻度盐碱地提升产量。赵国臣率领侯立刚等作为第二代科技人员在老稻田上重点示范推广“水稻优质、高产、抗病综合配套栽培技术”,4年共示范推广50万亩,产量指标由2008年前的平均亩产550公斤,增至2011年的平均亩产600公斤。2012年至今,针对已经改良的盐碱地,科技人员又从提产量向提质攻关。第三代科技人员侯立刚率领齐春艳、刘亮、马巍和刘晓亮等青年专家,运用物理改良和生物改良技术,构建合理水田耕层。提出“良种+良田+良法”的盐碱地改良新技术,研制了以火山岩和生物菌为主体的高效盐碱地改良剂、水稻育苗基质、板式床土以及盐碱地专用低温发酵菌剂。

通过总结30多年盐碱地改良经验,科技人员提出了以“深厚耕层+肥沃耕层+降障除碍”的合理耕层构建技术体系。2019年,吉粳816在镇赉县试种成功,次年种植面积近30万亩。今年又试种了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吉粳830和吉粳56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周广春牵头水稻科技扶贫工作,连续3年在嘎什根乡立新村示范推广吉粳816,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