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化产品(二)
月下山中赏桂
一堂生动的国史教育课
夜宿渔梁
“飞马当空,银河斜挂”,秋季星空长啥样?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塞上江南的诗意表达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产品(二)

唢呐演奏
 

董氏唢呐

唢呐演奏,经久不衰。镇赉县的董氏一家,在唢呐演奏上堪称一绝。从祖父到曾孙,已有百年的历史,他们都能把唢呐演奏得有声有色。2014年董氏唢呐入选镇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长海是董氏唢呐的第二代传人,他吹唢呐是跟父亲学的。董父经常干了一天农活后,业余时间就在炕头吹唢呐,脆生生的音调总能把董长海吸引住。就这样,董长海也喜欢吹起了唢呐。经过多年学习,董长海悟出了用气的门道,仅凭记忆就能把父亲的拿手曲目吹得一点儿不走音、不跑调。听到演奏的街坊都说:“董长海是个吹唢呐的天才。”在董长海的记忆里,每逢邻里家有喜事,他常跟着父亲去演奏。迎亲时要吹《柳青娘》,节奏明快,抬轿的人踩着节奏一步一颠,走得稳当。

董长海不光会吹唢呐,还会制作。在他家屋里,一个用旧箱子改造的木格子里放着几十支大大小小的唢呐,其中大部分都出自董长海之手。唢呐的喇叭口起扩音作用,被称作“碗”,董家制作唢呐的“碗”都是用黄铜打磨成的,配以紫檀木的锥形管身。一般情况下,制作一支唢呐需要校对几十次音色,音色的好坏跟管身上的8个孔有关。董家最老的一支唢呐是董长海父亲十几岁时亲手做的,到现在有百年历史。这支唢呐是用铁犁木制成的,现在已经很少有用这种材质做的了,唢呐长约60厘米,明显比正常的唢呐大一圈。

后来,董长海在县宣传队当副队长,队里排演大戏,唢呐是场场不落的主力乐器。

董长海的儿子也对唢呐感兴趣,董长海告诉儿子:“老辈人吹唢呐靠的不是谱子,是心,如果心不在上面,一辈子都开不了窍。”

儿子董旭从小跟董长海学吹唢呐,刻苦用心,仅“喷音”就练了一年多。“喷音”就是把一张白纸贴在墙上,人的嘴对着白纸发声,直到白纸不被口水弄湿为止。

董旭8岁时演奏的《幸福年》,在镇赉广播电台录音并播放。12岁参加白城地区的文艺会演,唢呐独奏《山村来了售货员》获得一等奖。1989年参加吉林省中青年器乐大赛(专业组),演奏的曲目《一枝花》和《百鸟朝凤》获三等奖。2009年在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大赛中获吉林省赛区金奖。

如今董家后继有人,第四代也走进了民族音乐的殿堂。

(白城市文联供稿)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