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年画
通榆年画又叫木版年画,是闯关东的民间艺人带到东北的,所以又叫闯关东年画。
通榆年画最初的传承主要以李向荣家族传承为主。李向荣的曾祖父李祥1868年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千佛山迁至通榆。他把木版年画的技艺传给了后世子孙,传承脉络为曾祖父李祥—祖父李连春—父亲李兴亚—李向荣。
通榆闯关东年画早期以传统年画为主,并以喜庆吉祥、驱邪打鬼等民间题材为主,主要分为三类:财神类有“财神”“福寿双全”“四季平安”“五路进财”等,胖娃娃类有“五子登科”“观音送子”等,民间类有“门神”“灶神”“水漫金山”等。
新中国成立后题材多以吉祥喜庆、民间风俗、民间故事为主。
1961年,开通公社文化站美术辅导干部刘长恩创作了一张名为《打猪草》的年画,张贴在公社文化站的画廊里。时任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画编辑室主任的吴龙才先生来通榆组稿,发现了这张画作。这张年画出版发行后,成为县内出版年画之首。嗣后,《打猪草》在香港印刷技术展会上展出,还被长春电影制片厂选作故事片《两家人》道具。1962年至1965年,发行通榆年画11幅,宣传画1幅。
1976年10月,通榆年画创作重新兴起,至1979年共创作年画39幅。1980年至1985年,在全县创作出版的30幅年画中,1幅获全国二等奖,2幅获省一等奖,4幅获省二等奖,9幅获省三等奖。
在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带动下,全县业余美术创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最多时从事创作的人员达100多人,每年创作年画作品数百幅,先后有10人的年画作品出版发行或参加省群众美展。
在数量上升的同时,通榆年画的技法也不断发展和创新,既继承传统又不墨守成规。从传统画法到擦笔年画,从一擦到底到擦画结合,从半透明水彩到透明水彩,以至水彩技法、国画技法的融入,画面饱满与大胆留白的交汇,民俗风格和现代韵味的互补,使通榆年画在年画界一枝独秀。
经过多位年画作者的努力,全国有十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通榆年画300余幅,通榆年画在全国年画领域有较大影响。1991年6月25日,通榆县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白城市文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