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东县霞流镇李花村是一个“亿元村”,支柱产业是禽蛋生产加工。李花村党总支书记阳国清说:“我们村每年加工的禽蛋有2亿枚左右,村里发展的是名副其实的‘蛋经济’。”
今年,李花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其禽蛋产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目前,李花村有7个大型的禽类养殖基地、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农户、小作坊到标准化养殖、自动化工厂,基于禽蛋的产业变革在这里悄然发生。
李花村的“蛋经济”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村民们将本地产的鸡蛋、鸭蛋装进箩筐,肩挑手提带上火车,沿着铁路南下广东售卖。这样跑一趟,每个蛋能赚5分钱。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花村开始加工咸鸭蛋,三五户组织起来成立小作坊,这种模式被称为“联合体”。当时,李花村组建了40多家“联合体”。
“那时候,红火的李花村远近闻名。”阳国清回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货源跟不上,小规模的“联合体”运转跟不上了,很多村民又开始南下广东办企业做禽蛋等农副产品的生意。
2010年,已经在广东开厂办公司的阳国清回乡,带动李花村发展“蛋经济”。他发起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00多人,逐渐增加到500多人,养殖规模达到20万羽。
听说村里的产业做大了,在外工作的村民阳新林回来开办“夫妻养鸭场”,每年可赚一二十万元。阳新林说,合作社提供鸭苗、饲料、技术,还保证每枚蛋的回购价高于市场价。
如何进一步升级“蛋经济”,阳国清和村干部们又开始琢磨。今年春节期间,阳国清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开展“头脑风暴”。
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以李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打造蛋鸡养殖、蛋制品加工、物流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链。除了村集体入股,全体村民都可以“有股份、当股东”。
方向确定后,李花村接连召开“屋场会”——在每个村组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找一块屋前的晒谷坪,村民们从各家各户搬来椅子、板凳围坐一圈,面对面讨论发展大计。
6月份以来,这样的“屋场会”开了12场。有的村民提出异议,有的村民担心风险,村干部们一一解释生产技术、销售渠道以及兜底保障方案,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
11月3日,是村民和合作社集中签订入股协议的日子,李花村村委会人头攒动,选择做“股民”的村民比例超过60%。
如今,资金实力壮大起来的李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新建的蛋鸡养殖栏舍投入使用,喂料、捡蛋、清粪、温控实现了自动化。接下来,这样的养殖栏舍还将建设3个,3000平方米的冷库、2000平方米的卤蛋加工厂也将陆续动工。
(新华社长沙11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