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仁兴,一个英雄的名字。东北民主联军7纵(也叫邓华纵队)1师师长,1947年6月23日下午6时,在四平攻坚战前线,在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刻,打得最惨的地方,马仁兴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他是辽吉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
一战二战四平战役的主要指挥员
马仁兴是在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随吕正操率八路军晋绥32团从张家口到东北的。1945年10月沈阳卫戍司令部成立保安第1旅(简称保1旅),马仁兴任旅长。1946年1月上旬,东北局决定,苏军撤离后解放四平。辽西军区司令员邓华指定,此战由3师10旅旅长钟伟任战场总指挥,保1旅旅长马仁兴为副总指挥。此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保1旅俘获了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以下500余人,毙敌3000多人,还缴获日军屯积的大批军用物资。一战四平民主联军攻战四平后,陶铸、邓华到了四平,召开军政工干部会议,成立临时四平市委,刘瑞森任临时市委书记,马仁兴、邓忠仁、杨冀等为委员。同时成立四平卫戍司令部,马仁兴任司令员。
四平保卫战(二战四平),从4月16日敌军占领昌图县牤牛哨后正式打响。在四平人民的支援下,马仁兴率部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抗击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王牌”新一军33个昼夜的进攻。战斗中他注意总结经验,采用钢板工事顶住了新一军每分钟25发炮弹的轰击。在马仁兴指挥的阵地上,哪里战斗激烈哪里就有他的声音,哪里最艰险,他就在哪里出现。5月19日,轰动中外的四平保卫战结束,当马仁兴带着队伍从阵地上撤下来时,人们才注意到,他的衣服脏了,身体瘦了,胡子长了。四平保卫战给了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歼敌1.6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因此,在战役结束当天,中共中央致电予以高度评价:“四平我军坚守1个月,抗击敌军10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的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四平街”的名字因此传遍全国、扬名世界。
二战四平后,民主联军沿中长铁路北撤。保1旅撤离四平,沿中长路向公主岭以南的郭家店转移,接着转向西北。由于偏离敌主要攻击方向,处境比北退松花江的部队好得多。但战场情况并不乐观,国民党71军跟在保1旅屁股后头咬着不放,一直追到保康(科尔沁左翼中旗)。民主联军主力撤离四平前几日,保3团各营分乘马车以最快速度向保康火车站集中,转乘两列火车南下郑家屯(今双辽市)、卧虎屯。5月23日上午,保1旅主力撤出四平后的第4天,副旅长李化民率保3团3营在郑家屯(今双辽市)车站与敌71军交手。阻敌1整天,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后,趁夜转向卧虎屯车站诱敌西去。李化民估计敌人定会尾追,命令保3团、新四军3师8旅22团提前至卧虎屯构筑工事。果不出所料,24日11时,敌如期而至,我节节抗击,迫使其放弃攻击撤出卧虎屯。入夜保3团破坏了玻璃山车站设施,炸毁水塔,将铁路“翻了身”,然后撤至保康茂林。这是保3团第1次和国民党军正规部队作战,打得顽强、打得灵活。
在瞻榆开通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清剿土匪
国民党兵力越来越分散,战线越拉越长,只能隔松花江与民主联军对峙。东北战场出现了相当长时间的沉寂,我党利用这一机会,整训扩充部队,土地改革、剿匪,抓紧根据地的各项建设。5月24日,黄克诚向中央报告了西满主力受损情况。他说,兵员短缺、建制不全的现象十分严重;思想情绪普遍不够稳定,厌战情绪很普遍;艰苦精神与抗战时期相比差得多,是8年抗战所未有的。报告提及的问题保1旅同样存在。原来一个旅6000人,如今只剩下不足2000人。150人的连队,剩下几十号人,有的仅有十几人。连排干部换了3茬,营级干部缺失严重。烈士、伤员很多是从晋绥、冀中、冀东过来的抗战老兵。
5月28日后,保1旅奉命在瞻榆、开通、长岭地域休整。瞻榆虽不足六七千人口,在当地算是大地方了。旅部、保1团主力进驻瞻榆县城,2营进驻开通。保3团驻长岭县太平川以南地区,负责监视应付茂林、保康之敌。
开通、瞻榆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贫脊、气候恶劣,连年歉收,群众负担很重。马仁兴边看地图边琢磨,为什么把保1旅放在这儿?地图给了答案:长春至郑家屯、至齐齐哈尔的两条铁路干线从这儿通过,是吉林、辽宁连接内蒙古、黑龙江北部的必经之路。西可拒长春、四平袭扰之敌,东北为后方基地白城子的屏障,西北可保障兴安盟联军侧翼的安全,南可阻击进犯根据地悬孤之敌。
根据国民党军占领四平后军事形势的需要,6月初将原辽西军区改称为辽吉军区。邓华为辽吉军区司令员、陶铸为辽吉军区政委。辽吉军区成立后,政委陶铸和夫人曾志赶到保1旅驻地看望,了解保1旅部队的情况。陶铸说,国民党军一定会大举进犯,国共两党两军拉锯状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个阶段工作重点是贯彻“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方针,要在占得住、占得牢上做文章,既要占地盘,更要占人心。陶铸指示保1旅下一步任务是休整部队,抓好兵员补充、干部调配和训练,尽快恢复提高战斗力;打击清剿土匪,保乡安民,还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开展以土改为中心的根据地建设。
“四平之战打破了坛坛罐罐,放弃城市,奔向乡村,没有了包袱,一身轻松。”马仁兴率保1旅在瞻榆开通开展了艰苦根据地建设。
首先,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建设。1946年8月28日,保1旅在长岭县太平川镇召开了全旅政治工作会议。主旨是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用新任务鼓舞、激励部队,统一全旅上下思想。会议由政委邓东哲主持,连以上干部参加。他赞扬四平保卫战保1团打得顽强,打出了声誉,打出了威风。邓东哲说,别看咱是新部队,敢和国民党新1军、新6军叫板过招。马仁兴旅长对保3团开辟内蒙古根据地的工作给予肯定,在四平外围运动防御战打得好,经得住战斗考验,顶住了敌人的进攻,保存了实力。会议引导与会人员分析保1旅成立后经历的10多次战斗。普遍认为,尽管都是胜仗,但拿得出手、有代表性的有3次。一是秀水河子之战,是“野战阵地仓促防御战”,阻击的是国民党军13军89师;二是首战四平,是“城市进攻战”,对手是日伪精锐残余“铁石部队”;三是四平保卫战,是“野战阵地转为坚固阵地的城市防御战”,对手是国民党新1军、新6军。几次作战有攻有防,任务有主有次,时间有短有长。马仁兴对保1旅战力做出这样的评估:“我们旅完全有能力和敌人主力作战、周旋。”这个结论既中肯又客观。是马仁兴对保1旅前期作战,尤其是两次四平作战深入反思后得出的。一支组建不到9个月的部队,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在东北民主联军师旅级部队中绝无仅有。
会上,马仁兴说,我们要“争当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的口号,表达了保1旅指战员的自信,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口号。“争当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的口号倾刻响遍全旅,成为这支部队(后为独1师、19师)的奋斗目标,对部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引导、激励作用。指战员在最困难的时候,看到了成绩,看到光明,提高了勇气。充满自信的歌声笑声、响亮的口号声、整齐划一的脚步声重新回来了。他们以高昂的战斗姿态,投入到了“整训部队、清剿土匪、配合土改”3大任务中去。
瞻榆、开通一带当地百姓称土匪为“胡子”。有占“丘”为王的“座山雕”,有昼伏夜行的“游匪”,有伪蒙骑兵的残余。尤其是国民党新1军81师攻占哲里木(通辽)、开鲁、舍伯吐后,土匪们好像有了靠山,更加胆大妄为。他们熟悉地形,熟知民情,居无定所来去无踪。避实就虚避强就弱,遇有围剿则化整为零。在科左中旗、科右中旗,瞻榆县3旗县交界地区活动着“满天红”、嘎达沙、白福柱等股匪。这伙人“政治色彩”强烈,与共产党为敌,攻击地方民主政权和区乡武装,枪杀地方干部,破坏交通线,造谣惑众,瓦解民心策动叛乱。肆意骚扰城镇,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小商小户心惊胆颤不敢经营。
保1旅刚撤出四平,就接到土匪暴乱县政府危在旦夕的情报。没等到瞻榆,保1旅就和土匪遭遇。部队穿越七八十里的沙漠,临近天黑赶到县城。土匪已向西北方向逃跑,他们马不停蹄组织小分队尾追不放,终于歼灭了这伙300多人的土匪。保1旅清剿土匪,他们以小股部队随同地方政府人员开展土改工作,遇有匪徒能打则打,打不了就拖住,等候大部队围剿。通过设立情报网络、派出多股侦察分队收集土匪情报。大部队则分驻在若干点随时待命,遇有匪情立即出动清剿。最先被保1旅盯住的是龟缩在通辽的苏和巴特尔匪徒,参谋长钟明彪经过10多天认真准备,拿出了利用土匪10月中旬到新开河(科尔沁左翼中旗)抢粮之机,予以围歼的作战方案。那天,200多土匪沿海力锦(在科尔沁左翼中旗)、格根仓(在扎鲁特旗)抢杀过来,夜宿包拉温都(在通榆县)南侧的都西庙水库附近。半夜时分,保1旅两个团将其严密包围,酩酊大醉的匪徒,除个别死伤外全做了俘虏。
保1旅与土匪作战数以百计、大多史无记载,有记载的仅有几次。
1946年7月3日,保1旅的1个班和区政府人员到距瞻榆县城南12公里远的张家窝堡土改。刚到村里就和地主武装交上了火。打了约20分钟,地主武装发现有穿灰色军服的军人,知道遇到正规部队了,不再对抗主动缴械。
1946年10月9日夜,保2团2营教导员贾巨文闻讯瞻榆县(通榆县瞻榆镇)“九江好”,纠集“小占一”“天河”等十余股匪绺,300余匪徒,袭击乌兰花村奉化区政府,即率部赶到杨树村与匪交战,毙匪4名,伤匪10余人,俘虏1人,余匪逃窜。缴步枪3支,马4匹及部分弹药。
1947年1月13日,保安1旅便衣侦察班在通榆县六家子一带侦察,突遇土匪袭击农会,全班沉着应战,击退多于他们几十倍的土匪,仅靠几个长短枪守住了响窑保住了农会。此仗在瞻榆引起很大震动,大涨了翻身农民的志气,瞻榆县政府奖励了吴班长和参战的其他战士。班、排作战能力在清剿小股土匪的作战中有了很大提升。期间,曾发生过两件有意思的事。1946年6月15日,开通站的民主政府机关遭土匪袭击。这伙土匪标榜是“国军挺进3支队,配合郑家屯国民党军接收开通。”当时国共双方和美国人成立的“军事调处执行部”28调停小组进驻四平地区,耿飙为我方高级代表。保1旅向调停小组通报情况,要求其前来调查。为了让国民党看看我军阵式,部队统一洗了澡,整理军容,打扫卫生,还把缴获的清一色美式装备集中起来,调查组到哪儿就摆在哪儿。美国人看着这些原本援助给国民党军的武器,如今落到民主联军手里,无奈得直摇头。国民党代表臊红着脸,尴尬地站在一边强装笑脸。没过多久,这股土匪让保1旅剿灭了。
保1旅缴获了不少汽车,不能让装备闲置。参谋长钟明彪组织部队进行登车、装载、开进、展开、乘车追击等相关科目训练,关键时刻真派上了用场。1946年10月间,时任通辽5分区政委曾敬凡到辽北军区开会,百十余名战士随同前往担任警卫。大漠沙丘很多,形成的沙窝可隐蔽上千土匪,很难发现。当晚选择了地形较好、比较隐蔽的小村子宿营,没想到半夜竟遭到约两个团匪徒的袭击。曾敬凡一边组织抵抗,一边派人突出去向保1旅求援。马仁兴立即派了1个加强步兵营乘汽车前住增援。1个多小时后赶到,围歼了这股敌人。毙伤敌500多人,俘获100多人,缴获战马400多匹,武器数百件。从时间上估算,这应当是我军以摩托化方式奔袭弛援追歼敌人的首个战例。
随着一股股土匪被清剿,“马司令”名震辽吉,土匪们闻之腿直打颤。他们不知道“马司令”是多大官,更不知有多少人马,只知道落到“马司令”手里就别想跑。在保1旅和兄弟部队共同打击下,辽吉地区的土匪被陆续清除,残渣余孽逃到国民党军占领的城镇躲了起来。1947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军占据的城镇被相继攻克,辽吉地域土匪随之被全部消灭,根据地呈现出新的气象。
在四平攻坚战中壮烈牺牲
1947年3月,保1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独立第1师,马仁兴任师长。时隔一年,我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主动发动强大的夏季攻势,马仁兴根据总部的命令,率领独立1师由通辽以北舍伯图地区出发,迅速攻占了四平至齐齐哈尔铁路上的玻璃山、保康、茂林等地敌人的据点,全歼了保康守敌。6月,马仁兴率全师参加了异常残酷的四平攻坚战。
四平守敌国民党71军军长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官陈明仁经一年苦心经营,确实把四平修得像“铁桶”一般,城外四周筑有七米多高的城墙,3米多宽的水壕,铁丝网、绊马索、陷人坑、地雷区、钢骨水泥碉堡群,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壕相连通,还有无数个独立的大小支撑点,暗堡火力点穿插其间,再加上拥有3.4万多人的兵力,国民党中央社吹嘘说:“四平是攻不破的钢铁堡垒,固若金汤,共军难越雷池一步。”
战斗打响以后,四平也并非像国民党吹嘘的那样。四平攻坚战第一阶段(6月11~23日)我军调集7个师的兵力分3个方向发起总攻。马仁兴师从11日开始行动,平均每天打掉敌人1个据点,6月15日扫清外围并攻入城内。马仁兴亲率1个团,以迅速爆破、架梯、投弹相结合的打法,仅用15分钟就登上了城内制高点,打开了一条通向敌人心脏的突破口。守敌的西部核心火力点设在市内一座大红楼里,红楼墙高壁厚,内有敌623团1000余人驻守,给我军前进造成巨大威胁。
马仁兴把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军某部用爆炸歼敌奏效的方法用在这次攻坚战中,为了拔掉大红楼据点,马仁兴组织开诸葛亮会,发动战士、干部出谋献计。最后他归纳制定了作战方案:第一,先包围大红楼。第二,挖交通壕给爆破作准备。第三,集中全团的轻重机枪一齐来掩护。准备工作就绪后,马仁兴师长同一团团长邢程一起,冷静地指挥一连八班在40挺轻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在枪林弹雨中连续进行了12次爆破。最后一次装了300公斤炸药,由副班长李广正等实施爆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顿时火光冲天,大红楼被团团浓烟所淹没。大红楼北侧一角被炸塌,大部守敌被炸死和震昏。我军攻入楼内,全歼守敌。这一仗,李广正等6人获战斗英雄称号。
6月23日下午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把残缺不全的四平城染成一片金黄。就在战果不断扩大,穿越四平的长(春)大(连)线以西市区完全掌握在我军手中的时候,马仁兴吃过晚饭后,到师指挥所前观察战况,一颗流弹飞来,击中他的右胸,不幸牺牲,年仅43岁。
噩耗传来,辽吉军区震动了,西满军区震动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中共东北局震动了。辽吉人民悼念马仁兴烈士。挽歌声声悲,热泪滴滴坠!1947年8月22日,中共辽吉省委追认马仁兴为“辽吉功臣”。《东北日报》第604期头版刊登了“马仁兴吕明仁烈士被追赠为辽吉功臣”的新闻。8月25日,刚由独立一师改编成的第7纵队第19师在驻地举行马仁兴及其他死难烈士追悼大会。辽吉省委号召“全党全军的干部和指战员学习仁兴同志有勇有谋、热诚爱兵、团结干部,尊重地方等优良作风和精神”。
1947年8月30日,辽吉省委决定:我独一师师长马仁兴同志于此次四平战斗中不幸为敌流弹中伤,竟以殉国。省委全体同志于万分悲痛中决心号召与组织全辽吉人民、全体军民,再接再励,消灭敌人,为仁兴同志复仇!为表示辽吉党政军民对仁兴同志的哀痛,与纪念仁兴同志为辽吉人民解放事业建设独一师为劲旅,以及在英勇和艰苦工作中所树立的功绩,特决定于“九一八”全辽吉各地举行隆重追悼,并在白城子修建烈士塔及仁兴体育场以志纪念。省委正式追赠马仁兴同志为“辽吉功臣”。
1948年4月,辽吉省委、辽吉军区在白城修建了“仁兴体育场”,一侧建有马仁兴纪念塔。纪念塔正壁镌刻“马仁兴将军纪念碑”,背面是辽北省政府主席阎宝航为马仁兴烈士题写的传略;左面壁镌刻着辽吉省委书记陶铸题写的“四平名将,辽吉英雄,建场纪念,无上光荣。”右面壁上镌刻着7纵司令员邓华题写的“马仁兴同志,你的血流在辽吉土地上,灌溉了人民幸福之花,辽吉人民将永远怀念着你。”北面壁上为阎宝航题写的“功在国家”。
陶铸以《仁兴同志精神不死》为题,发表祭文:“……你是创造辽吉的功臣,作战治军的良将。你的牺牲所给予革命的损失太大了!我们当百倍提高斗志,完成你的未竟之志,并以各种办法,纪念你为党为人民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