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要一睹元宵节的人声鼎沸,非到繁华都市不可。
有道是“金陵自古繁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为首都,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然维持陪都地位,终明之世,这座地位特殊的大都市,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一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已摹写出明朝南京城市井的繁华。
长卷是表现市井风情最合适的方式,一是它的体量大,能容纳市井中的各色人物、各种事件,二是伴随着展卷这一动作,我们仿佛行走在市井中,观看街道的风景,聆听街道的声音,市井只有深入其中方能得其真味。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能通过一卷266厘米的长卷《上元灯彩图》看见明朝南京市民过元宵的场景。据专家研究,《上元灯彩图》描绘的是明朝万历至天启时期(1573年—1627年),南京城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的场景。三山街一带是明朝南京城的一处商业中心,这里距今日喧嚣的夫子庙很近,三山街在那时是书店聚集之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
《上元灯彩图》的作者不详,应是一位民间画师,当时雅好艺术的富商,向民间画师定制类似的风俗长卷是很普遍的。民间画师熟悉市井生活,他下笔必是有依据的,而非只靠想象,由此这幅画卷又有了史料的价值了。
《上元灯彩图》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人真多啊。画卷起首的三孔桥上挤满了人,还有不少人等着过桥逛灯市,桥上有一颗硕大的灯球,外用竹篾框住,灯球似乎可由行人推着走,这无疑更增添了灯市的热闹。
这幅长卷的中心是一座青绿色的山,这便是灯中翘楚“鳌山巨灯”,山上装饰各色戏剧人物,围观的民众摩肩接踵,在画面上只能露出脸来,他们凑近观看山上有没有自己熟悉的戏剧人物。《上元灯彩图》中还出现了耍龙灯的场景,至于提在手上的灯、用灯棚悬挂的灯,可谓各式各样。江南地区聚集了一批制作灯彩的能工巧匠,但只有很少人能留下自己的名字,明朝的赵士元是其中的一位,在张岱的笔记中,他盛赞赵士元制作的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只要灯会中有赵士元制作的灯,便可称为盛事。
《上元灯彩图》不仅描绘了观灯场景,还描绘了民众消费与娱乐的场景。只见人们围成一个又一个圈,圈中艺人杂耍正酣,引得大家纷纷叫好。《上元灯彩图》描绘的人物有千人之多,元宵灯会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流,当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场合。许多店家直接将货物搬到了街道上售卖,而店铺二楼也坐满了人,他们临窗俯瞰着街面的热闹景象。
我们来看看鳌山巨灯背后的几个摊位:有卖字画的,横幅、竖轴应有尽有,几位顾客聚在一起对字画品头论足,店家展开一幅画请顾客观赏;有卖屏风的,有不能折叠的座屏,也有能折叠的折屏,屏风上绘有山水花鸟,放眼整幅画,卖屏风的摊位不止一家;卖屏风的店家,似乎还卖瓷器,一张桌子上放着好几摞瓷碗,店伙计又抱出一摞打算补货。此外,还有卖架子床、罗汉床等家具的,卖花鸟虫鱼的,前面提到过三山街一带是书店聚集之地,自然也少不了卖书的,用蓝色盒子装好的书码在地上,顾客蹲在一旁拣选。中晚明时期,正是市井文学兴盛的时期,章回小说道尽世间故事。
在远离市井的乡村人家,元宵虽不及市井热闹,却有一份难得的田园诗意。清朝画家王素有一幅《闹元宵图》,没有密集的人流,没有华丽的灯彩,几位小童在自家庭院中玩游戏、放爆竹,屋后一棵树已经抽芽,盎然的春意即将写满枝头。
市井乡间,大江南北,传统节日将我们凝聚在一起。人类学家认为,节日赋予时间文化上的意义,让日历上普通的一天不再普通,节日提供了一个重温传统的场合,正是因为我们都共享这一传统,因此成为一个共同体,并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发展下去,长长久久,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