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服饰样式(二)
候官亭
今年元宵节为啥比去年早11天?
人声鼎沸闹元宵
古画中的元宵节
彩灯高挂比星灿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22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彩灯高挂比星灿

 

提到宋代画作,许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清明上河图》,这幅不朽名作属于风俗画。宋代的风俗画相当发达,画家以笔墨摹写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传为南宋画家李嵩所绘的《观灯图》,展示了元宵节仕女赏灯奏乐的场景。

李嵩是供职于宫廷画院的画家,画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样样在行,可谓全才。这幅《观灯图》居于画面中央的是四位穿着典雅的仕女,左边三位正在弹奏乐器,站立者正奏檀板,两位坐着的仕女一位吹箫、一位弹琵琶。尤可注意的是琵琶演奏的方式,画中展现的是横奏而不是竖奏,其实横奏更古老,今天只在泉州南音中得见这种演奏方式。右边的仕女正在逗孩子,她身后还有两个小童,手上各提一盏灯,其中一盏做成兔子的样子,颇有童趣。旁边的方桌上,摆着酒壶、碗碟,还有一盏走马灯。走马灯是一种别具匠心的灯,点燃后,灯罩上的图案会周而复始地旋转。走马灯据说在唐代就已出现了,宋人的笔记中也提到过不止一次,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临安元宵灯品时,提到“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说的便是走马灯。

李嵩《观灯图》中最隆重的灯,是四位仕女身后的三盏灯。这三盏灯很高大,因此特别搭了一个灯棚悬挂,三盏大灯上覆华盖,并且装饰飘带,居中一盏大灯三灯相连,两个大灯球下还有一盏六边形的灯,大灯球上开出许多方格或圆形作为装饰,在最上面的灯球开出的方格中,还绘制了图案,精美异常。

四位仕女前方,有一位仕女拖着一辆小车缓缓向前,车上有头小象。古人制灯喜欢模仿各种动物,说不定这头小象也会发光,小象后两位小童亦步亦趋,又想凑前看个仔细,又怕绊倒象灯,憨态可掬。小象上还有一个人,“骑象”与“吉祥”谐音,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宋人戴复古有一首元宵灯诗说:“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颇合《观灯图》的意境。《观灯图》中灯品的多样与华丽,若非富贵人家所有,便出自宫廷。

五百年后,在另一位宫廷画家的笔下,我们得以见到清朝雍正年间宫中过元宵的一些场景和风俗。四时流转,每个时节都有其独特的风物,月令图是表现一年十二个月风物之美的图画。清朝宫廷一位佚名画师曾作过一种《雍正十二月令图》,郎世宁临摹过这一组画,并做了一些细微的修改。《正月观灯》是《雍正十二月令图》的第一幅,地点设置在雍正钟爱的圆明园,圆明园在雍正时期得到扩建,雍正常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

一道水面将《正月观灯》这幅画很明显地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最打眼的是一盏天灯。清宫过大年会立天灯、万寿灯,天灯其实就是悬挂在高处的照明灯,民间、宫廷皆有,只是宫廷的天灯更加华丽:一根金色雕龙纹的木柱竖立在石座中,靠近顶端处横插一梁,塑为龙形,龙口衔一盏花灯,花灯有细线与安放在地面上起到固定作用的四个小铜人相连。将视线从这盏天灯稍往左移,会发现另外一盏较简陋的天灯,一盏四面装饰花纹的花灯高挂在灯棚上,灯下童子正在嬉戏。至于悬挂在廊檐下的各式宫灯,宫廷画师不厌其烦地精心描摹,渲染出一种喜乐的气氛。

《正月观灯》上半部分仿佛走出了宫闱,来到了市井,一座单拱桥上汇聚了不少人,这是元宵节一些地区“走百病”的风俗。有明朝张宿的诗为证:“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看来不光有走百病的风俗,还有摸门钉的风俗,一些老北京至今还保留这一风俗。元宵时节,寒冬已过,暖意渐浓,正是活动筋骨的好时候,有了好身体,才能驱走百病,这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美好的愿望。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