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导致的肺炎, 被世界卫生组织(WHO) 命名为COVID-19,“COVID”是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的简写,“19”代表这种急性新发传染病暴发的时间点, 即 2019年。新冠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轻重不等,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干咳、乏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咽喉痛、头痛、寒战、恶心或呕吐、腹泻、 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充血等。
2.哪些人是传染源?
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即从病毒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表现为止的时期)内的患者同样具有传染性。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发病后的5 天内传染性最强,尤其是开始以出现干咳或者发热症状时最为明显。
3.传播途径有哪些?
新冠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病毒污染的器具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患者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和呼吸等产生的飞沫,通过被易感者吸入呼吸道,或者黏附在易感者的眼、口、鼻黏膜引起的感染。
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和传染源的皮肤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被传染源污染的物品导致的传播,如门把手、门帘、电梯按键、手机、患者使用过的毛巾、笔等,接触了污染物的手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就可能引起感染。
4.空气会传播新冠肺炎吗?
新冠肺炎感染者呼出的带有冠状病毒的飞沫中有很多小颗粒,这些小颗粒的直径一般在0.001~100微米之间,悬浮在空气中会形成气溶胶。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如电梯、房间、车厢等)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5.哪些人群易感,哪些人群易重症化?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体内没有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或者抗体滴度比较低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所以,在新冠肺炎流行之初,我们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现在,虽然很多人接种了新冠疫苗,但如果抗体水平比较低,还是有可能会被感染, 只不过感染后的结局不一样。接种疫苗后, 即使被感染,表现也往往比较轻或者不典型,使住院率大幅降低。相反,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比较重。此外,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及预后也不同。例如,与成人相比,儿童新冠肺炎的发病率低,且大部分儿童确诊者比成人症状轻,恢复快,预后好,重症患者少,死亡病例罕见。年轻患者大多症状轻微,预后良好。
重症人群多见于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存在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孕妇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重度吸烟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如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 是高危重症人群,其病死率通常较高,是疫情防治的重点对象。
6.什么是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是冠状病毒家族中的新成员,为单链RNA病毒,具有包膜。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研究发现的冠状病毒家族主要有7种,除这次的新冠病毒外,还包括导致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的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导致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冠状病毒(MERS-CoV), 以及其他4种仅导致轻微症状的冠状病毒(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KU1)。
7.新冠病毒怎么使人得病?
在我们的生活中,病毒、细菌无处不在,但仅有少部分细菌、病毒会使我们生病。尤其是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人侵宿主细胞之后才能复制、增殖,从而导致宿主得病,单独的病毒在体外并不能长久生存或增殖。新冠病毒也是病毒,和其他病毒有着同样的生物属性, 即入侵人体细胞后,通过复制、大量增殖致病。新冠病毒表面有一种独特的蛋白,名为S蛋白,这种蛋白就像打开人体细胞膜大门的“钥匙”。细胞膜表面具有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它就像细胞膜大门上的“锁”,这种受体在人体的多种组织中都有表达,如肺、肾、胃肠道、心脏、肝脏和血管,而新冠病毒的主要靶点正是肺组织中的ACE2受体。当病毒的“钥匙” 插人“锁”中, 细胞便会认为病毒是“自己人”,对它毫无戒心,病毒便能顺利地进人宿主细胞,开始复制并释放大量新病毒,并且通过一系列反应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最终导致疾病。
8.目前的主要致病毒株有哪些?
新冠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具有不稳定性,本身就容易发生突变或变异。新新冠病毒目前存在多种突变株,为了避免用地名对不同突变株命名而产生地域歧视,WHO便用希腊字母对其命名,其中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这 5 种突变株目前的流行性较强。2021年12月在西安发生的疫情主要是由德尔塔毒株引起的。
9.什么是阿尔法毒株?
阿尔法突变株最早于2020年9月在英国被发现,这种新型突变株的传染性在全年龄段人群中都明显增强, 比原来的武汉病毒株传染性高43%~90%,其死亡风险也增加了32%~104%。据报道, 阿尔法突变株与人体细胞的亲和力更强,更容易进入细胞,可以抵抗疫苗的保护性。
10.什么是贝塔毒株?
贝塔突变株最早于2020年12月18日在南非首次报告,其与ACE2受体的亲和力增加了约4.62倍, 主要在非洲、欧洲和北美洲传播流行。贝塔突变株可以从 COVID-19 患者恢复期血浆中的中和抗体的“手里”逃脱,且有证据表明,目前新冠疫苗对贝塔突变株的保护性可能会减弱。此外, 贝塔突变株的传染性也比南非先前流行的突变株高50%。贝塔突变株与非突变株相比,患者的住院率更高,但重症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升高。 (未完待续)(白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