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至今,很多人仍对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津津乐道。无论是倒计时的节气宣传片里引用应景而赋的唐诗,还是奥运五环呈现环节对“黄河之水天上来”意趣和气势的借用,无不体现出来自唐朝美学的光芒和浪漫。日前,陈望衡、范明华等合著推出《大唐气象:唐代审美意识研究》,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
开放创新理念催生出集大成之作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代之一。《大唐气象》是首部以唐代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全面呈现了唐代文学艺术与美学理论之美。
在对唐代审美意识作出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解读过程中,作者提炼出了其四大特点,包括开放性、兼融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明确了唐代在中华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其中,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将唐帝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精神的解放,唐人的文化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其时,汉族与诸多外域民族的审美意识交相融合,催生出《霓裳羽衣舞》这样的集大成之作;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造就了唐代审美意识的基本品格,即大气、绚丽、灵动。
与此同时,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磅礴的创作性,唐代诗歌讲究格律,追求情感自由与音律的统一;在书法方面则产生了狂草;建筑设计方面,“中轴线”理念得到充分应用,台榭式建筑退出历史舞台。
雄伟的唐长安城
布局近似棋盘格
无论是大唐的城市、建筑,还是雕塑,大唐艺术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即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
“骊宫高处入青云”“九重城阙烟尘生”,一曲《长恨歌》为唐代建筑描绘出了无边春色。城池建设在唐朝发展到了一个成熟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审美体系。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的城市,其布局近似棋盘格,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皇城居于北面中间部位。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内原只有大兴宫一处宫殿,唐将此宫改名太极宫,另兴建大明宫。美轮美奂的大明宫建成后,唐又建兴庆宫,于是,形成“三大内”的格局,即太极宫(西内)、兴庆宫(南内)、大明宫(东内)。
唐代的雕塑气势雄伟、前无古人。比如,乐山大佛历时约90年完成,此像背依大山,面临大江,其造型不仅精美,而且气势夺人,体现出一种雄健的生命力量。
唐代陵墓有诸多的石狮造像,也能见到这样一种气势和力量,如顺陵的石狮,昂首挺胸,阔步向前,气势磅礴,充分彰显出唐代艺术雄壮豪迈的审美风格。
出土于唐太宗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墓墓道西壁的《云中车马图》,彩旗飘飘,车马奔驰,剑戟如林,色彩极为富艳。绚丽的不只是感性的色彩,唐代的人物画,包含了诸多内容,像《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萧翼赚兰亭图》等,均有极强的故事性,让人浮想联翩。
敦煌壁画留下唐人化礼为美印迹
唐朝非常重视礼仪,从诸多文献及敦煌壁画可以发现,唐代非常注重礼与美的统一,即化礼为美。
敦煌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壁画,有唐代婚礼的场面。
门外搭起青庐,门内设有屏风,近屏风有一矮桌,桌上陈列糕点、菜肴,桌四周端坐着长辈或贵宾。地毯上,新郎面对尊贵的长辈或贵宾在跪拜,身旁站着三位女子,中间一位是新娘,两边为伴娘。走廊上,侍女端着宽盘进来,一女子捧着包袱跟在后面,包袱内可能是礼物。“如此习俗,当是某种礼仪的体现。”这幅图画所绘的情景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一段文字正好吻合:“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俱呼‘新妇人催出来’,至新妇登车方止。”
唐人选婿,也有礼制。唐朝名相李林甫有6个女儿,长得都很漂亮,许多官宦或富家子弟都前来求婚,可是,李林甫都一概谢绝。原来,他想让女儿自行择婿,方法就是在厅堂壁间开一横窗,装上薄纱,让女儿在内室隔帘选婿。此行为自然就成为一种审美,虽然难以了解对方的内在品质,但可以窥探对方的姿容、风度。
对于衣食住行这些日常生活,唐人也很注重审美。比如,唐代妇女日常衣着,上身着襦、袄、衫、帔,下身着裙;裙色以红、紫、绿、黄居多,红裙最为流行,等等。
唐人还爱出游,杜甫即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
不独皇家爱出游,知识分子也爱出游,《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进士郑愚、刘参、郭保衡、王冲、张道隐等十数辈,不拘礼节,旁若无人,每春时,选妖妓三五人,乘小犊车,诣名园曲沼,籍草裸形,去其衣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饮。”
到了唐以后,追求生活的审美化由宫廷到民间,遍及整个社会,并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宋、元、明三个朝代,民俗审美有着长足的发展。
发掘唐诗里的地理科学价值
在唐朝,最能体现其审美意识的,首推唐诗。唐诗是唐朝一面最为光辉的旗帜,唐代诗人之多、诗派之丰,特别是诗歌质量之高,对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作为唐代抒怀诗的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唐代诗以言志报国的传统。
李白的抒怀诗,因气势磅礴、想象奇特、透脱率真等特点,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经历了唐代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其主要诗歌作品是在生命前期创作的,这些作品都充满了青春气概。尽管其诗作题材广泛,有山水,有边塞,有送别,也有爱情等,但其主旋律还是抒怀,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压根儿就不是写天姥山,而是在抒发心志。事实上,李白根本就没有去过天姥山。
李白在这些诗中,抒发了其报国之志、旷世之情。《大唐气象》评价其特殊魅力就在于,现实与理想、入世与出世,种种对立的因素能达到最佳的统一。
在唐代,报国途径一在军功,二在治策。岑参的诗“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正反映了唐代以军功为上、视边塞为美的社会价值观,这种豪情胜概成就了唐代最为有名的边塞诗,并涌现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著名的边塞诗人。
《大唐气象》辟出两个章节专门谈论唐代诗歌,除了抒怀诗、边塞诗,还从伤世诗、女题诗、羁旅诗等角度对唐诗进行剖析。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友情诗,在现存的唐诗各种选本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在《全唐诗》中的比例接近25%,《唐诗三百首》中更是接近30%,这些作品因大量涉及边塞、贬谪等内容,相当程度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有些诗涉及某一具体战役,又具有相当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有些诗描绘了边疆壮丽奇异的自然风光,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地理科学价值,比如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到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