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冯可欣)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黑土区中心地带,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畜牧业的总量规模、质量标准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原料成本和市场行情等不利影响,但全市畜禽养殖业仍保持2021年历史高位惯性增长态势,实现了今年首季度的“开门红”,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基础。
2022年,我市畜牧业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发展任务、列出发展清单,畜禽养殖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行业统计,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生猪、肉牛、奶牛、肉羊、禽分别发展到156.8万头、46万头、3.6万头、375.4万只和1051.1万只,存栏分别达到121.4万头、42万头、3.3万头、305.4万只和743.5万只,成为全省4个增速较快地区之一。动物防疫、产业集群、生猪稳产调控、秸秆饲料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畜牧业重点工作以及新建续建乳品、生猪、禽类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自2021年7月以来,省委、省政府对白城市提出了“肉牛产业要走在全省前列”的厚望。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决策,坚持“四化”举措,结合省“肉牛10条”,细化出台白城“肉牛20条”、“十四五”肉牛产业发展方案及2022年度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截至一季度末,全市肉牛饲养量发展到46万头,占全省总量的11%,约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存栏42万头,同比增长77%;出栏4万头,同比增长112%。目前,全市肉牛养殖主体1.4万个,其中存栏50头以上的1695个、百头以上的280个、千头以上的4个、万头以上的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个,初步形成了头部企业引领、“小规模大群体”支撑、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全市形成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形成良种化、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肉蛋奶已经成为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保障市民的肉蛋奶供应,畜牧业承担着重大责任。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生猪、肉牛、奶牛、肉羊、禽出栏分别达到35.4万头、4万头、0.3万头、70万只和307.6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万吨、1.3万吨、2.8万吨,确保白城市畜产品生产保障供应充足。同时,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全市41家畜禽屠宰企业,复工复产35家,占87.5%;15家饲料企业,复工复产9家,占60%,白城市畜牧企业实现了稳步复工复产。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立足发展新阶段,抢抓发展新机遇,构建发展新体系,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基础上,以加快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畜牧业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畜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