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一次性口罩佩戴五步法:选→洗→确→罩→贴。
(1)选:选择合适尺寸。
(2)洗:戴口罩之前清洁双手。
(3)确:确定口罩完好无损。
(4)罩:鼻子、嘴巴和下巴要罩好。
(5)贴:金属条沿鼻梁贴紧。
戴的时候要将有金属条的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巴;用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贴紧鼻梁;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围充分贴合面部。
41.如何选择口罩?
(1)一般人群:建议普通民众、公交车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及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2)特殊人群:可能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高危人群,如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的人员,原则上建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级别)。
(3)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罩。
(4)非疫区人群:在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佩戴口罩,进人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5)疫情高发地区人群:在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人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6)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人群: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7)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42.如何处理用过的口罩?
首先应该明确使用者的类别,普通人用过的口罩应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其他垃圾投放;疑似病例及医护人员用过的口罩应按照医疗废物收集和处理。摘口罩时,应该抓住两侧的绷带取下口罩,手不要接触口罩外面,随后进行洗手和消毒。
43.哪些时刻需要洗手?
(1)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与陌生人肢体接触后。
(2)接触过公共物品,如电梯扶手、电梯按键、公用电话后。
(3)户外运动、玩耍后。
(4)在超市或商场购物后。
(5)接触钱币后。
(6)佩戴隐形眼镜前。
(7)吃药、往伤口上涂抹药物之前。
(8)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处理婴儿粪便后。
(9)咳嗽或打喷嚏用手捂之后。
(10)触摸动物、动物饲料或动物粪便后。
(11)处理宠物食物后。
44.应该选择什么物品洗手?
通常来说清洁手部可以用普通的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肥皂应保持清洁和干燥,当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应更换后再洗手。如果没有皂类,或觉得皂类影响皮肤舒适感时,可以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手清洁产品,如免洗的清洁剂、酒精类手消毒剂清洁手部。
45.如何正确有效地洗手?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出的建议:①在流水下,淋湿双手;②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③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④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⑤擦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洗手的步骤很简单,即内→外→夹→弓→大→立→腕。
(1)内:双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揉搓。
(2)外:掌心对手背,手指交错,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3)夹:双手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弓: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指背,双手交换进行。
(5)大:拇指在另一手掌中转动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6)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7)腕: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46.如何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含氯消毒剂主要有84消毒液、消毒粉、漂白粉、含氯泡腾片等。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的损害。因含氯消毒剂对皮肤、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在配制及使用时要佩戴口罩和手套,不可以用手揉擦眼睛,用完应及时洗手。若皮肤、黏膜(眼睛、鼻腔、口腔)不慎接触消毒剂,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2)避免与洁厕灵、醋等酸性物质同时使用。两者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氯气可刺激呼吸道,严重者可造成化学损伤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3)对物品的消毒时间必须达到消毒剂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待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后再清洗或抹干物品,以避免消毒剂腐蚀破坏物品。
(4)密闭、阴凉、避光保存。为减少有效氯的丧失,含氯消毒液应保存在密闭容器中,放置在阴凉、干燥、避光处,而且要放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
(5)误服消毒剂后要正确自救。若误服高浓度含氯化合物后可服用牛奶、蛋清以保护消化道黏膜,并尽快就近就医,留置胃管洗胃,切勿自行催吐。
47.如何正确使用酒精消毒?
75%的酒精可直接使用进行消毒。酒精遇到火或遇热后易燃、易爆炸。因此,在使用时应谨记以下注意事项:
(1)在室内使用酒精时,需要保证室内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布料类清洁工具,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后放通风处晾干。
(2)远离可燃物、热源、明火、电源等危险环境使用,以免酒精挥发导致爆燃。每次取用后必须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严禁敞开放置。
(3)居民应购买小瓶装的酒精进行居家消毒。切勿大量囤积酒精,以免留下消防安全隐患。
(4)密封、避光存放,防止倾倒破损。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暂存、使用酒精。应选用非玻璃瓶装存酒精,在避光、阴凉、远离热源和电源的地方存放。存放时贴好标签,盖紧盖子,避免挥发。
(5)存放时避免儿童触碰。
48.居家时如何锻炼身体?
(1)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原地”锻炼。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消息:疫情期间倡导居家科学健身工作。因此我们建议广大群众“宅家不宅身”,采取“动静结合”的居家锻炼方式,在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的同时,不忘按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来保护自己。“静”即表示原地隔离,不随意外出,若社区及单位防控政策允许室外一定范围内活动,须全程戴好口罩,尽量避开人群,避免长时间在外逗留,不可假借外出锻炼理由聚集打牌等;若防控措施不允许外出,可进行居家锻炼运动。“动”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条件,避免久卧、久坐、久睡,选择简单易完成的锻炼方式,如跑步、跳舞、拉伸、瑜伽、做体操等。
(2)锻炼注意合理有度。虽然运动对于保持健康、提高抵抗力非常重要,但需适时、适量、适度,且根据个人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切不可盲目进行突击锻炼;如果运动过程中感觉不适,应该及时停下来休息调整;注意锻炼后保暖,以免引起感冒等疾病。
49.疫情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怎么办?
疫情期间尤其是封控管理期间,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不要慌乱,注意分辨有无“受凉”史,近期有无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或者接触可疑感染的人群等,如果同时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或者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不要恐慌、畏惧,及时向所在社区或者单位报备,在相关防疫部门准许后,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就近至发热门诊就诊。
50.疫情期间如何去医院就诊?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可正常就诊。如果是所在地处于封控管理期间,轻症或者病情允许择期就诊的患者可以采用线上就诊的方式或在疫情控制后就诊。重症和急症患者做好防护紧急就诊。注意关注所在地区医院及相关科室的开放状态,提前了解相关的地方防控政策,按要求准备好有效期限内的核酸检测结果、健康码绿码、行程码及相关病历资料等,就诊全程确保做好个人防护。
(未完待续)(白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供稿)